文章分页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想看的内容哦~

搜索
下载APP
搜索
历史搜索
猜你喜欢

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云南-西藏游记(上集)

suoanguo
汽车文化 2019-06-01 00:10

独龙江乡-丙中洛
第五天

在独龙江乡休整一夜后,第二天,我们用一上午的时间沿独龙江公路原路返回贡山县。经过前一天的盘山路加碎石路后,此时我们再次穿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车队中已没有人反应晕车。

五十铃云南游记

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山间本就清透的空气变得更加通灵,略显暗沉的云雾向下服帖着雪山,白白的山脊在层层黄绿中格外醒目。

对于步履匆匆的旅行者来说,莫要回头。没有来日方长,没有后会有期,一切都是稍纵即逝,难以重蹈。我会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咀嚼这段旅行。

五十铃云南游记

到达贡山县后,沿怒江北上大约三十公里就到了一个名叫打拉的村子,这个村子在怒江边上,是行政村所在地。从这里向高黎贡山进发,就可以到达小茶腊村。这是一条弯曲盘绕而上的小路。上到半山,看到怒江在上下成了一条漂亮的棕黄色缎带,再向上就可看到土黄色的木楞房和木板房。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多民族聚集的小茶腊村
60年前搬迁到这里的独龙族人

跨桥而过,不一会儿就到了小茶腊村。茶腊,怒语,原称“讲让”意为积雨水,后演变为“茶腊”。

五十铃云南游记

小茶腊村同样散落在山坡上,与独龙江山谷的独龙族村落相比,小茶腊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建筑物大都是经过了翻新,或者干脆直接重盖;颜色丰富又不显得发腻,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革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小茶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3年,那年有三户家庭从临近的独龙河谷的孔当镇移民到这里。导致这三户搬家移民的原因是,凶猛的洪水将原有的家园冲垮了,他们被迫到山上寻找安家之地。后续其他移民者的到来,以及少数民族更宽松的人口政策,让村子里的人多了起来。村民打趣道,现在住在大山里也会觉得拥挤了。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口有个标准大小的篮球场,在其下方便是这幢面积不算大的基督教堂,从周围的施工设施来看,它应该也是刚刚经过翻新。茶腊村杂有傈僳族、独龙族、怒族、藏族、白族、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在这一村寨中存在着多的宗教信仰现象:一村中多种宗教并存;一家人中允许信仰多钟宗教;个人可以自由更改并选择宗教信仰。虽然从本质上讲,宗教具有排他性,但具体到小茶腊村,这里的宗教及其信仰凸显的却是一种和谐并存的特点,令人惊叹。

五十铃云南游记

在前文中提到过,90%以上的独龙族人聚集在独龙江河谷地区,少数与其他民族杂居,而小茶腊村就居住有少数独龙族人。从村口沿小道向下走,便来到了一户独龙族人家。

屋体白粉相间,淡雅纯净。廊道里的栏杆上堆满了衣服,看得出来这户人家很随性。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没想到从屋里走出来的竟是一位纹面老人,大家都快速机敏地举起了相机,我们的举动引起了老人的不悦,并嘟囔起来。一旁的翻译说,老人希望等家人回来再拍,不然她会很不高兴。

收起相机的我向一旁走去。村民都临田而居,几乎所有家庭都至少拥有两到三间木屋,搭建新的住房并不难,所需要的圆木和石瓦板都能在山里找到。鸡笼和猪舍是家的一部分,常年不空。

五十铃云南游记
狗、猪、鹅、鸡、猫一通生活在山间小院内。

五十铃云南游记

老人的家人回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较大的木楞房中,她盘卧在屋内的一角,紧挨着那个永不熄灭的火塘,火塘上方是把烟熏火燎看不出底色的水壶。

柴烟袅起后,将整个屋子都笼罩在内,逼得人向外走。但老人心情不错,打开了话匣子,那我还是要留下来闻闻烟火气听听故事的。

五十铃云南游记

老人身围的彩色毯子名叫独龙毯,又称“约多”,一般一床独龙毯宽约1米,长约2米。独龙毯的原料和染料都取材自天然植物,原料一般是野生或者独龙族人通过自己种植的原生麻捻成线,染料则是用一些带有特殊颜色的植物的根茎,通过煮沸,把液体集合到一起而形成。通常把一床独龙毯折合系在胸前,既可以保暖又可以当口袋用。

细心的话一眼就可以看出,老人身上这条毯子并非原生麻质地。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独龙毯也在吸收着现代先进工艺,不仅引进了棉线和毛线,还在颜色上进行了二次加工。我在村口拍摄到了现阶段独龙族人制作独龙毯的过程,他们说棉线是买来的,他们只进行后续的加工就好。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老人说她是60年代,三女儿一岁多时从独龙江流域搬迁到小茶腊村的,搬迁前居住在更高的山上,下山一次快走都要近一天的时间,交通极为的不便。

老人的原配丈夫已去世,后来她又嫁给了原配丈夫的堂哥,也就是“转房婚”。转房的婚俗是沿袭了把妻子作为氏族(家族)内部财产及劳动力不外溢的古老习俗而保存着的一种婚俗。例如一家几个兄弟,大哥如果去世了,大嫂便可转与众兄弟中其一为妻。

五十铃云南游记

话语间,老人突然兴奋起来。她说她最自豪的是去过北京,她三女儿的小女儿已在北京结婚生子,前年还接她到北京小住。但她觉得还是自己家好,对生活了六十年的土地更有感情。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两个灰白毛色的小猫围在老人脚边。不知是不是因为“抢地盘“,而突然打闹起来,老人啪啪打在两个小猫的脑袋上,一下子老实下来,围着老人更紧了,并没有跑掉。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孩子在白天睡着了,大人们就会将他背在身上,问其原因,说是家中常有蛇出没。
剽牛祭天
独龙族特色节日“卡雀哇节”

村口显眼的位置标有旅游度假村的字样,脚下便是通向度假村的崭新的石头路。

五十铃云南游记

小石径的转弯处有座独栋的木楞房,乍看它与这一带常见的木楞房并无区别,只是它屋顶和屋身同色系的设计有些特别。也许它并无什么设计可言,单单是就地取材而已,颜色那是凑巧了,但我喜欢那抹橙带给人的温暖感。

五十铃云南游记

山顶有个巨大的中央广场,不站特别远根本拍不下它的全景。这个中央广场就是村里新修的剽牛祭天的活动场所。剽牛祭天会在独龙族的特色节日“卡雀哇节”中进行,“卡雀哇节”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间进行,相当于新年。

五十铃云南游记

独龙族的新年既是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性得节日。节日很重的一项活动就是剽牛祭祀“格蒙”以及其他神灵,“格蒙”是独龙族神话传说中人类的祖先。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中央广场旁的廊亭。

节日当天,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长或巫师把一头膘肥体壮的大公牛牵到村中央广场,拴好立定之后,妇女们一拥而上,纷纷把珠帘等饰物挂在牛角上,而后再推举一位她们中最漂亮的年轻姑娘,让她先披上一块色彩艳丽的独龙毯,再由她给牛披在背上。人们以牛为中心,自动围成圈,翘起锣,挥刀弄矛,舞蹈跳跃。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可通过历史图片感受一下剽牛祭天的盛况。

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念念有词,向格蒙祷告,祈求诸事顺利。而后进入高潮,巫师用锋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过去,牛被剽倒至死。

新秀的中央广场相当气派,绝不会是仅仅在一年一度“卡雀哇节”才使用,李旭老师说,有人愿意出十万块的话,剽牛可以马上开始。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口的两条土狗。

展开余下全文(1/10)
2游松赞林寺/祈福仪式回顶部

香格里拉-维西县
第二天

从香格里拉大酒店出发沿长征大道北行,大约5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松赞林寺景区,松赞林寺是滇西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噶丹·松赞林寺于藏功第十一绕迥阴士羊年(公1679年)兴建,于阴铁鸡年(公元1681年) 竣工。据说修建地址是达赖剌嘛占卜求神所定,神指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所以游人进寺,会见到清泉淙淙,终年不涸,并能常见一对金鹬在寺院出双入对。

五十铃云南游记

而寺名为五世达赖剌嘛所赐。“噶丹”表示传承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立之噶丹寺;“松赞”即指天界三神帝释、猛利和娄宿的游息之地;“林”即“寺”。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王朝赐定名为“归化寺”。之后,松赞林寺又得到云南巡抚及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及一再赏赐,取得了极为崇高的地位,拥有众多信众,成为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噶丹·松赞林寺依山而建,对面就是拉姆央措湖,颇有气势。新粉刷的白墙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三大殿居松赞林寺中央,是全寺的最高点。平顶或鎏金顶的屋舍鳞次栉比,到处是雕花彩绘的窗子,俨然一座城堡。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宗喀巴殿居左,是松赞林寺较早恢复的大殿,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山鼻祖。扎仓大殿居中,为主建筑,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弥勒殿居右,相较前两者它最为年轻。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从正大门进入松赞林寺,通向扎仓大殿的两旁散布着很多僧舍,像这样的僧舍大约有200多座,供松赞林寺近千名僧侣居住和生活,这些僧舍一般都是由经济实力较强的家族为同一家族的几个僧人共同修建,或者是一个村子为村里的几个僧人共同集资修建。

五十铃云南游记

祈福仪式及活佛见面会
洋塘康参

扎仓的下属僧侣组织就是“康参”,藏语意为僧团,即按僧侣籍贯或来源地的地域划分,将大寺僧侣划分为若干团体,形成教区区域性组织。康参由老僧主持,下设念哇、格干等办事人员,相对独立地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经济事务。

松赞林寺的八大康参为:独克康参、扎雅康参、东旺康参、绒巴康参、洋塘康参、结底康参、卓康参、乡城康参。前6个康参代表了香格里拉地区区域内村落形成的教区区域组织。卓康参则为江边地区(今上江、金江、三坝、洛吉)等地的纳西族僧侣组织。而乡城康参是指香格里拉与四川省的乡城和得荣两县僧侣的康参。

我们先来到坐落在半山腰上的洋塘康参。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位居中央的大经堂为土木结构建筑,独立成院,由殿前的石阶而上,合抱大柱呈网状密布,底层全是僧人的念经处,正面供有佛像和菩萨像。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入殿后,僧人们正在诵经,时而高亢,时而低回,众僧人发出的声音混合为神秘而动人心魄的和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再往后及侧边,分别为经堂、佛殿、以及住持念经和起居的静室。各层内外都装潢富丽,彩绘纷呈,加上如雕塑、卡、壁画的点睛,更显得金碧辉煌,气氛庄严肃穆。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一些常见的打扫、养护工作,僧人们是自己动手来做的,壁画等复杂工程的施工,则需要外请人员来做。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活佛为我们同行人员祈福。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在寺院帮工的当地妇女。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3辩经/正式开始三江穿越/先跨金沙江回顶部

僧人们辩经
藏式火锅

走出洋塘康参,再往上就是扎仓大殿,途中还有不少僧舍。高原正午的阳光灿烂而炙热,将小院照耀得明暗分明,煨桑炉也显得更为纯净。“桑”是藏语,为“清洗、消除、断除、驱除”之意,同时“桑”也引伸出了祭祀献供的含意,在藏语中“煨桑”已成了祭祀神灵的代名词。

五十铃云南游记
煨桑一般是在桑烟炉上,图中乳白色炉状物体。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拾阶而上,有不少地方在大修土木,搅拌机,石灰粉堆放在一起。工人小伙儿用三合板搭建起临时的滑梯传递砖头,用塑料兜桶捡起一摞红砖,抖送下去,很是轻快。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来到平台拐角,我便发现了一个小姑娘,一人蹲靠在墙边,娇嫩的小脸躲在帽檐下,手里拿着泡泡管儿。几分钟的时间里,不少游人、僧人从她面前而过,她的神情有些呆滞,我怕惊扰到她,便在远处按下快门。

近一点、再靠近一点,她抬头望了望我,很显然她知道我在做什么,不过她并不为所动。

五十铃云南游记

回程的路上我再次碰到这个粉棉袄小姑娘,被妈妈拉着手,她的妈妈应该是寺庙中小品店的工作人员。也许她是看惯了这来来往往的游客,对于拍照这样的事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年龄稍大的僧人们坐在石阶上晒太阳,他们之间并无交谈,也许这样与自然接触,更能坚定他们的信念,使他们与那些看不见的神灵相会相遇。

五十铃云南游记

在扎仓大殿下的广场处,身着红袍的僧人们采用各式各样夸张的手势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时而手挥念珠,时而怒目而视,时而单脚独立并大力击掌,言词非常激烈。

乍一看,还以为是在吵架。 同行的伙伴告诉我,这是在辩经。

五十铃云南游记

辩经指的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

对辩指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

立宗辩指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

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五十铃云南游记

许多孩子很小就到寺庙出家学习,严格的寺规和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抹去他们天真、开朗的天性。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们离开之时已过正午,聚集的游客逐渐散去,但有种信仰始终不散,那就是这些僧人们的信仰,如同深刻在骨血中的痕迹,确凿、切实、坚定不移。

五十铃云南游记

出松赞林寺不远,就有一家传统的藏式火锅餐厅,跨进餐厅回头看,正是松赞林寺的壮阔景象。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藏式火锅与老北京涮锅类似,都采用铜锅内加火炭。汤汁或食物碰溅到锅壁上,就会“吱吱”作响。将荤菜、素菜放入炖锅中,加入牦牛高汤一起炖;周边再加藏香猪肉、青稞面饼等小食;油碟较为简单,是最基本的葱、蒜、香菜、辣酱等。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其宗”三江穿越起点
岩石的分类

从松赞林寺景区出发至维西县,沿途是深邃的山谷与莽莽的丛林,星星点点的屋舍聚集在一起。

这些人家大都是三到四层小楼,土黄色的外立面显得高大厚实,房顶用复合材质覆盖并多采用蓝色,它们和周围环境融合到了浑然一体的地步。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内部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一层比较低矮,用于牲畜御寒;二层有廊道,一家人居住;三层是封闭的阁楼用来储存杂物。屋顶由木板铺成并置压石头,修建这样的房屋,用木量非常大。

它是香格里拉坝区藏族居民千百年来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白天防晒,夜晚御寒,通风防潮。

五十铃云南游记

“其宗,三江穿越起点”的石碑矗立在道路左侧,至此,我们将正式开始穿越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的行程。那何为三江并流?

五十铃云南游记

大约在四千万年以前,也就是恐龙在地球上灭绝之后,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缓缓地冲撞到欧亚大陆板块上,于是青藏高原从亘古汪洋里隆起并高耸云天成为世界屋脊。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地壳强烈挤压扭曲,在地球上形成了几道大的褶皱,那些本来东西横亘的大山忽然成了南北纵向的横断山脉,紧紧将发源于古拉山和喀喇昆仑山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夹住,形成了山高、谷深、水急的“三江并流”壮观景象。

在地图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片巨山大江纵向密集的独特区域,在这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之间的直线距离仅66公里多一点,而怒江与澜沧江相距最近点不到19公里。三条大江之间为云岭山脉和怒山山脉分隔,又为高黎贡山等大山所挟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于是成为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天然摹本。

2003年7月,三江并流区域的170万公顷的大地、雪山和江河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四江并流”概念的提出
最先跨越金沙江

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四江并流”的重要概念,并将实地考察。在三条大江的左侧还有独龙江,从南至北在我国境内流程170多公里的独龙江完全可以与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并驾齐驱。

午后,我们先跨越了金沙江,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又名绳水、淹水、泸水。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车队跨越金沙江。
随行的地质学家:刘小汉
抵达维西县城

先介绍第一位老师,刘小老师,1948年生,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与造山带。此行,刘老师将与我们同行,一路上为我们讲授地质方面的知识,答疑解惑。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第一课就是岩石的分类,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岩浆岩:岩浆是存在于地壳下面高温、高压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岩浆内部的压力很大,不断向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至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喷出地表;或者当岩浆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团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地壳中的原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变化,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渗入的作用下,在固体状态下改变了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们此行采集的岩石,刘老师都要带回去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晚上落脚在维西县的金玉酒店,12层楼高的酒店绝对算得上这个小城镇的观景建筑了。县城中多数为4-5层的楼房,密度很大,远眺下去,整个县城尽收眼底。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傍晚时分的维西县城。

在每日行程的末尾,我会将入住的酒店的实景图发出来,为大家在住宿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维西金玉大酒店 地址: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新城22号

4推车的孩子/走进傈僳族回顶部

维西县-贡山县
第三天

出维西县城,逆澜沧江而上,车队前往叶枝镇的同乐村。

五十铃云南游记

路经维西公路检测站、啊喃多桥,隔江的对岸散落着村寨,到了早上开伙的时间,村寨里烟雾四下燃起,青烟袅袅而上,笼罩在山野,弥漫了澜沧江两岸。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顺边走的牛群突然向路中央移动,挡住了车队的去路,领队见车队被堵,索性就让先过去的车辆靠边休息,以等待后边的车辆。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推车的孩子
何以苛责“超员”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正饶有兴致的看河长公示牌及后面这座并不知道名字的桥,就听身后有“啪嗒啪嗒”轻快的脚步声传来,回头一看,是群身着校服的孩子们。追着车跑?并不是,他们是在推车,接送他们上下学的车子坏到半路上了。

五十铃云南游记

他们都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讯中心完小的学生,家离学校有十几公里远。住得相近的同学,各家里就伙同出资雇一辆车一个司机,接他们上下学。

五十铃云南游记

其实在遇见他们之前,我就在桥头见到过几辆塞满了学生的小面包车,透着玻璃往车内看,好多张小脸挤在一起。

如果现在还搬出“超员”一类的说法,这无疑是对他们的苛责,相较于不能上学,这样的做法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理解,同时也很无奈。

五十铃云南游记

同行的伙伴们上前与他们逗乐、聊天,面对镜头他们羞涩的躲着,不去直面。只有一个孩子稍显外向,一点也不紧张胆怯,那场景像极了专访。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悠扬的“阿尺木刮”
走进傈僳族

同乐村地处遥远又偏僻的大山中,偏离国道、省道、县道,进入村子只有一条村道,蜿蜒十几公里。这唯一的入村之路现在正在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完工后会极大的方便乡亲们出行。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口遇到傈僳族人。

车队在村口停了下来,缩身伸头往外一看,同乐村赫然在目,的确气势不凡,奇哉怪绝。一大片木楞房就聚集在朝南向阳的山坡上,远观只见房屋层层叠加,错落有致。

此前来过的伙伴说,到了秋冬季节,整个村子的屋顶有时会盖着一层霜,白茫茫的一片。其上方是葱郁的树林,下方山谷间有一条溪流,被称为同乐河。

从村口停车的位置出发,再过一个大的U型弯就进到了村子里。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早已集结起来,准备用他们的传统民族歌舞欢迎远方来的客人。

男人们在进村方向的右侧,他们头戴毡帽,毡帽用羊毛制成,帽子上的草编圆状物体层层结绕,象征着代代相传;听说此前村长的儿子佩戴的是由玉石制作的;乳白色的棉麻长衫质地厚实,腰间胸前别有彩色装饰物。

女士们在左侧,服饰颜色也更加鲜艳;如果是年轻的未婚姑娘,胸前还配有布草编织物,傈僳语叫“花腊表”(音译),它的意义更重大些,女孩子如果将自己编织的的“花腊表”戴在了某一位男孩子身上,就是表示愿意跟这位男孩子谈恋爱了。

见车队集结完毕,乡亲们开始展开歌喉起舞。舞蹈名叫“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2006年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的起音,这个音颤抖悠扬,宛若旷野里的悠悠长鸣。

五十铃云南游记


傈僳族老人背着小孩子。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少的饮料。说着,两位傈僳族姑娘就双手平端酒碗走了过来,“依拉学”是“一起干”的意思,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醇香微甜,盛情难却,一饮而尽。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这水酒是一种发酵酒,要先将玉米、高粱荞麦面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药酒,然后装上大罐中,另其自然发酵。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老宅与新屋
近距离看木楞房

近距离观察木楞房,通体由木头建成,不上漆,不用铁钉,用木料来相互嵌入牵制,屋顶上厚实的木板用石头压着以固定。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歌舞作罢,热心的乡亲邀请我们到她家中一坐。沿着一条不宽的小道向上走,木楞方分落两旁,家家户户独立成院。走到高处,扭头回望,可以临视山谷和规整成块的田野,田野里还有人在耕作。

每天能眺望自己的一分耕耘地,定是件赏心乐事。这样的生活可靠而稳定,和谐而有安全感,也许这样的安宁和太平就是他们的财富,他们就有了知足常乐。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他们家的老宅子与新屋连在一起,她说她丈夫在新房子里睡觉,便让我们到老寨子中,我们说笑道“傈僳族的男人好福气啊”。老宅与新屋之间有道夹缝,我感觉微胖的人肯定需要侧身才能通过,老宅的门槛足有一膝高,需要用力抬跨进去。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屋内四周陈列着一些电器;中央是个炉火,三边围着小板凳高的长凳,旁边有一床被,说有时还会在这里休息;门拌被磨得出了油,没有了陈年旧垢,显得嘎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乡亲再次搬出了酒壶,用玉米骨头当壶塞,我是熬不住那酒的,便退席逃掉。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羊皮制成的外套。

五十铃云南游记

抓蛐蛐、掏鸟蛋、逮蛤蟆摸鱼,相比玩具车显然更有趣味。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口小卖店集结准备离开,往货架上大眼一看就是“伪红牛”,老板儿子在和我们同行的伙伴讨论画书。简单和老板攀谈两句,他说他村口小卖店是刚盖的,底层为砖混结构,村里正协要拆掉,同乐村要坚持全部木楞房。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5德贡雪墙/跨越澜沧江、怒江回顶部

走德贡公路
跨越澜沧江、怒江

前往叶枝镇竹韵山庄吃午饭,叶枝镇是个十分特别的地方。历史上最早出现“三江”,应该就出在叶枝。但此“三江”还不完全是彼“三江”。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1938年,叶枝的王氏土司第九代传人王嘉禄正式承袭世职,并被国民党政府先后任命为“江防大队长”、“边防副司令”、“三江司令”,可谓权重一时,其管辖的范围,除金沙江流域外,大致相当于现在划定的三江并流区域,包括位于云南最西北角上中缅交界处的独龙江地区。

五十铃云南游记

从叶枝镇出发,前往贡山县。一路上经过的非洲猪瘟检查站不少,车辆要驶过烧碱液池,乘客要下车,在带有复合碘的摊子上踩一踩才行,目的主要是减少病毒带入增加传播的风险。

五十铃云南游记

跨越澜沧江
一万年前的古沙滩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车队跨越澜沧江。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在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藏语拉楚,意思为“獐子河”。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长河,亚洲第三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跨过澜沧江后不久,刘小老师停下了脚步,他仔细观察右侧山体。

随后讲到,这片山体的上方是坡积物(由坡面上水流冲刷与携带作用在斜坡的中、下部及坡麓造成的堆积物。层厚不大且不稳定,常过渡为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等),紧接着下方便是一层均匀紧密的鹅卵石,这就是澜沧江的古沙滩,并称之为一级接地。

现阶段澜沧江已下切到离我们所站位置的向下60多米处,这大概需要1万年的时间。

五十铃云南游记

向前走刘老师又发现了二级接地,也就是图中上部那层更加细腻光滑紧密的鹅卵石,这说明当时澜沧江水流速度稳定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五十铃云南游记

德贡公路上的雪墙
偶发事故

再次出发,车队行驶在德贡公路上。

德贡公路始于德钦县云岭乡永支河口口澜沧江东岸德维公59公里处,经永支村、日中垭口、同打、普拉、木拉当、白汉定、青麻塘、王青王、捧当,止于贡山县捧当乡驻地闪当村,即贡丙公路25公里处。全长95.225公里,其中德钦县境44.501公里,贡山县境内50.724公里。

五十铃云南游记

历史上从德钦云岭永芝村到怒江贡山的迪马洛是三江并流腹地区域最近的路段,从地图上测量最近距离仅仅只有66公里的路程,然而由于山高路远,虽然两地之间仅仅相隔一座雪山,但只能靠茶马古道来维系两个偏远山乡的往来。

五十铃云南游记

过去香格里拉人如果要到达怒江贡山要从香格里拉出发途经大理、保山、六库、福贡,最后到达贡山,全长近1000公里,而今这千里之遥的路途变成了不到100公里的近路。

德贡公路上的山脉落差大,走向不规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从沿河山麓和高海拔大山之间跨越若干气候带,观赏到不同的景色。

五十铃云南游记

走在德贡公路上就不得不提孔雀山隧道。原有德贡公路最高点孔雀山垭口海拔约3882米,当地积雪线海拔为2700米,德贡公路在积雪线以上里程为52.5公里,每年12月至次年6月受雪封山的影响道路无法通行,孔雀山隧道建成后,能实现全年通车,并缩短德钦县与贡山县之间的距离。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道路两旁的山体上的积雪也逐渐增多,最终在驶过一个大U型弯后,出现了道路两旁积雪比车还高的壮观景象,中间的路是用铲车推出来的。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两幢雪墙就横在你的侧面,铲车巨大的钢齿在雪墙上留下的印记还清晰可见。远处雪山融化成水流一泻而下,打在山脊上发出的“隆隆”声,一点不输瀑布,多希望这雪白的“迷宫”永远走不出去。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前方发生了事故,一辆摩托车与一辆日产帕拉丁在转弯处迎面相撞,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和高大的雪墙阻挡视线不无关系,看得出来摩托车驾驶员很沮丧,他嘟囔着说,这旅程刚开始就结束了。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下山的路少了些许刺激与新鲜,但泥泞了许多。积雪在不断融化,空气也变得湿润起来。

五十铃云南游记

跨越怒江
抵达贡山县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源流称纳金曲,南流入错那湖,过那曲县东流称那曲,与右岸支流姐曲汇合后称怒江。

至西藏昌都附近转向南流,穿行于怒山和高黎贡山之间,几与澜沧江平行,经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至云南省保山地区的张赛附近进入缅甸,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

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云南-西藏游记 上集
车队跨越怒江。

由北向南进入贡山县必须要走普拉河大桥,不凑巧大桥正在施工,只能单侧行驶,双向而行的车辆都挤在了一起难以分开,几百米的车程足足走了40分钟,最后艰难的达到了今晚的住宿地贡山县。

五十铃云南游记
傍晚时分的贡山县。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三江明珠酒店 地址:贡山县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沿河路14号

6翻阅高黎贡山/总书记的回信回顶部

贡山县-独龙江乡
第四天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四条大江为中甸大雪山、云岭、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所区隔,要穿越这一区域,就必须翻越这一系列雪山。从我们昨晚落脚的贡山县到独龙江乡去,要经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独龙江公路了。

五十铃云南游记

高黎贡山的呼唤
点点斑斓的大树杜鹃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南省西北部的保山市和泸水县境内,怒江的西岸。自2017年10月1日起至2019年9月30日已暂停对外开放,我们此行能进去自然保护区还是沾《中国国家地理》的光。

五十铃云南游记

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一带,由于南北暖寒气流交汇,以及河谷到山巅立体气候作用的效应,使北方的动植物能沿高寒山脊向南渗透,南方的动植物也能沿暖湿河谷向北分布,所以这一带一向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沿途的植被显然比我们所走过的一路都要厚实丰富,层层叠叠将山体覆盖,各种植物铺天盖地而来,可惜绝大多数我都不认识,更叫不上名字来。如果是植物学家来走,他定是以为到了天堂。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山巅上的大树杜鹃还在开放,它属于最高大的乔木树种,是原始古老类型。褐色的树皮,剥落得左一片右一片,绒毛还附着在上,显得斑斑驳驳,饱经沧桑。花冠呈漏斗形,红的粉的白的点点斑斓,很是夺目。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保护区密闭时间里,还是可以见到不少路政人员在工作。一片刚从山体上散落下来的石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刘老师告诉我们这是花岗岩,从进保护区行驶到我们停留的位置,十几公里范围内都是这种岩石。花岗岩细分为很多种,但基本造岩矿物就是石英、长石、云母三种。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山体上的花岗岩。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高黎贡山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山路弯特别多,且高低落差大,同行的人都在问还有多久能开出去,已经晕车想吐。巨大的蕨类,参天的大树,长长的藤蔓,满树的青苔,在这样的绿色迷宫中,我们行进了约两个小时。 

五十铃云南游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跨越独龙江

车窗玻璃并未摇下,但耳边还是能听到“轰轰啦啦”的流水声,我们来到了独龙江。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伯舒拉岭南部山峰然莫日附近,由北向南纵贯,位于横断山脉的峡谷深处,流入缅甸后被称为伊洛瓦底江。它在我国境很内长的一段流域,就是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也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远处的山坡上散布着不少圆柱状的蜂箱,刚看到时我并不知道是蜂箱,询问老师后才确认是,不知道我在香格里拉街头见到的蜂蜜块是否也产自这样的蜂箱内。蜂箱所用材质应该为杉木,表面涂有桐油。上方的板做成平面,并盖上了瓦片,以免日久雨水渗漏箱身,影响使用寿命。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独龙江上游和下游两岸都是险峻的大山。这一代山岚叠嶂,沟壑纵横,水深流急,形成了几乎完全封闭的地理环境,四千多独龙江人就生活在独龙江的峡谷里。从古至今,进入过独龙江河谷的人十分少有。

新中国成立时,独龙江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初期,人口仅有1700多人。1965年,在贡山县党委、政府和驻军的帮助下,筑路工人穿越原始森林,开辟了全长65公里的人马驿道。从那时起,马帮运输在独龙江至贡山县城一线兴起,并在此后的30多年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帮运进去大量粮食和其它物品,使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人能安稳的度过漫长的冬春季节。

每年冬春两季(当年的11月底至次年的6月),深可没人的大雪封住南魔王垭口(海拔3842米)一带,人马驿道也随之被大雪淹没封锁,独龙江除了以电报与外界联系外,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状态。因而,每年夏秋季的马帮运输,对独龙江流域的独龙人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五十铃云南游记

1999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的简易公路贯通,汽车第一次开进了独龙江乡,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不通公路的历史。但由于公路穿越海拔3000米的雪线, 每年有近半年时间会因大雪封山而中断,独龙江每年一半的时间几乎仍然与世隔绝。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2010年,云南省政府启动总投资逾10亿的“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项目。帮扶项目的关键在独龙江公路改扩建,而公路改建的关键就是打通高黎贡山隧道,彻底改变独龙江乡大雪封山的历史。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我们于中午时分来到了独龙江乡。车队就停靠在独龙江中心学校的楼舍旁,孩子们正值课间凑在窗边向外张望,十几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整齐排列在面前的景象应该不多见。中心学校的侧对面,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独龙江乡群众整体脱贫的祝贺信,他勉励乡亲们“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五十铃云南游记

午饭时,大家一反常态的都没有扣手机,原因是没信号。店家说通信线路被松鼠咬断了,工人们正在抢修。

此时的我并没有因为没有网络可用而变得烦躁,整个午饭期间都是在脑补一个或一群松鼠龇着牙要线缆的情景,这家伙肯定不知道它咬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唯独苦了负责抢修的工人们。

7深入独龙江河谷腹地回顶部

深入独龙江河谷腹地
“茶马古道”概念的发起者:李旭

在开始下午的行程前,我为大家介绍我们此行的第二位老师,李旭,1961年生,知名人类学家,“茶马古道”概念的发起者,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注于对即将消失文化现象的追寻记录和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情况的考察研究。一路上他会为我们带来独具特色且有重大意义的民俗知识讲解。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我们此行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到独龙江河谷腹地,探寻古老又封闭的民族——独龙族。独龙族是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90%以上的独龙族人聚集在独龙江河谷地区,少数与其他民族杂居,他们是独龙江两岸的古老土著居民。

古代文献曾称独龙族为“俅人”“俅子”,《清朝职贡图·鹤庆等府俅人》描述“俅人,宛然太古之民”,俅人,即今独龙族先民。他们自称“独龙”,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命名其为“独龙族”。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木刻和结绳曾是唯一的信息传递方式。

其中寻找独龙族纹面女又是重中之重。何为纹面女,妇女纹面,是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独龙族的少女在12、13岁时要用染色材料在面部画出图案。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女孩子去纹面了,能见到的纹面女都已高龄,所以这样的传统已经失传,我们唯有用影像记录下这最后的纹面女。

五十铃云南游记

从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逆独龙江北上,分布着孔当、献九当、迪兰、龙仲、白来、龙元、迪政、熊当、斯当共九个村寨/小组,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九个村寨/小组展开地摊式走访调查,寻找纹面女,探寻纹面习俗的奥秘,记录纹面女的姓名、数量、年龄、分布地点等基本情况,并用影像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纹面习俗,形成一个纹面女调查报告。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通往这九个村寨,只有沿江的一条碎石路,没有岔口一条道走到底即可。两侧的山峦已经有了片片的秃颓,江水也浑浊了起来,正在翻修的碎石路从山腰中划过,仿佛青山的一条巨大伤痕。石粉堆、沙子等建筑材料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遮盖,车队经过时会扬起不小的尘雾。但由于空气湿度大的原因,很快便落了下去。

独龙族传统服饰展示
纹面因防止强盛的藏区土司进行掠夺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们小组走访的是迪兰村。村口便是迪兰村的党建活动中心,门锁着并没有人,通过村委了解纹面女的计划泡汤了。

站在迪兰村略显泥泞的街道旁,我四处张望,判断者村口的哪一位乡亲愿意聊一聊。这个独龙族子名叫丁春心,今年30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手边的这是他的小儿子。

他个头不高,但身板挺厚实,腰间挂着柴刀。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民们彼此之间都很熟悉,告知来意后,丁春心就告诉我们村里有一位纹面女,但白天不会在家的,都在地里劳作。

要是想了解这方面内容,他知道另一位老人,他懂得也许会更多一点。大家欣然决定前往这位老人的家中。

五十铃云南游记

迪兰村也有政府统一搭建的鳞次栉比的公屋,类似经济适用房。独栋独院,家家没有围墙栅栏,虽然看起来不是很精致,但和村边的木草屋相比,也算有模有样的奢华着。绿树掩映,繁花似锦,使景观增色不少。街道也整洁干净,看得出是经过了规划。

五十铃云南游记

这位老人名叫迪文化,今年80岁了。老人家烟瘾很大,称得上烟不离手了,同行的老哥为老人点烟,老人象征性的客气之后便不再拒绝,打开了话匣子。

他曾经在独龙江乡政府工作,是名干部,小时候跟读书先生学习过,会说汉语。前些年退休就回到了迪兰村养老,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五十铃云南游记
迪文化的儿子。

聊到为什么独龙族的妇女会纹面时,老人抿了抿嘴角告诉我们,是防止强盛的藏区土司进行掠夺,妇女会像战利品一样被他们强征,所以被迫纹面,男子则不需要纹面。

纹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其渗入皮下。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纹样便永留脸上。这样,女孩一生中最重要的关口就算过了。

所纹图案较为抽象,各处都大同小异,总体上像蝴蝶或蝴蝶的翅膀。图案构图具有一定规则,采用点、线、菱形和波浪形元素结合构成。

鼻梁和下颚是菱形图案,像蝴蝶的身体和尾巴,前额眉边的点线像蝴蝶的触须,双颊的图案像蝴蝶的翅膀,恰似展翅欲飞的蝴蝶。


图最上端,窗下有白板的那幢房子就是兰贵珍的家。

说话间,老人遥指了山顶上那幢房子,说那是村里唯一的一个纹面女的家。那位纹面老人名叫兰贵珍,已近90岁了,身体硬朗,每天到一公里外的地里干活儿或者到山上砍柴,中午不回家,天黑前会回来;老伴已经过世,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本村,一个会讲汉语的儿子名叫白玉忠常年在外。


大人们谈话时,丁春心的小儿子在一旁玩耍。

席间,迪文化老人还饶有兴致的拿出了独龙族的传统服饰并穿上为我们展示。这是一块彩色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衣布,习惯将布块从左肩腋下邪拉至胸前,坦露双臂。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现在服饰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妇女开始穿长袖长裙,并佩戴彩色的珠链串,但男子喜欢挎腰刀的习惯并未改变。


迪文化老人在街边为我们展示服装期间,引起了从地里劳作回来的邻居驻足。

与迪文化老人话别后,丁春心邀请我们到他家参观。他在村口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卖些村民们常用的日用品;村里修路搞建设他也参与其中,按工时给薪水;还买了辆小面,日子过得日渐红火。


丁春心开在村口的杂货店。

家里的储物间里放着一排腊肉;织布用的器具都还在;我陪丁春心的小儿子在院里踢起了足球,为防止他把背后爸爸的面包车玻璃踢烂,我与他换了换位置。


丁春心父子合影留念。

8在田野中找到了纹面女回顶部

田野里的兰桂珍
最真实的纹面女

虽然我们已经了解到纹面老人兰桂珍的基本情况,但我们还是决定到田间地头去找一找她。上山的路面上全是水,铺路的石头滑滑的,且一块一块突起着,坡又陡,再加上路旁有蜂箱,逼着你快速前进。


路旁布有村民捕蛇的工具。

行进中一块白油布搭起的简易篷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迪文化老人讲,兰桂珍老人在田里干活儿中午是不回家吃饭的,饿了就在地里简单吃点。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从篷房的下侧迂回过去就是一片坡度超大的田地,身着紫白相间布衫的老人正在锄地。我并没有立刻靠上去,端起长焦镜头拍下她劳作的一瞬。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不知是不是相机发出的声响惊动了老人,她转过头来看见我们后一动不动也一言不发,我连忙问好挥手加点头鞠躬,老人仍没有任何表示,那是一种很原始的警惕。

见状,我们随行的大哥先走了过去,拿着记事板向老人比划。显然,老人是听不懂语的,但她已没有了最初的警惕与不安。

五十铃云南游记

从下方地里走来了一个腿脚不大灵便的年轻人,他能说一些汉语,也由此充当了翻译的角色。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们表示自己是乡里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来这边主要是想调查一下迪兰村老人的生活状况,有没有什么特殊困难。我们敢这么说就肯定不是胡编乱造,哄骗老人。我们随行的团队确实对接了独龙江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且随后的相关报道也确会对乡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帮助。

五十铃云南游记

经年轻人一通翻译后,老人突然变得情绪激动而后又直接撸起了袖口,左小臂上的疤痕清晰可见,她说那是去年田里干活儿时不慎摔倒,导致小臂骨折,到县医院做了手术。

接着又露出已肿大的膝关节和手指,说是风湿所致。老人突然像个诉苦的孩子一般,“呜呜”的话语中有些许无奈些许凄凉。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兰桂珍老人的纹面从额头起,左右至脸颊,布满了整个面部;上部呈斑点状,下颚部分是上下交错的线条;皱纹、汗水与些许污迹汇集在一起。

五十铃云南游记

关于独龙族女性纹面的其他解释
悠闲淡定的村落

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现有的审美来看兰桂珍老人,已完全可信服迪文化老人的“防止强盛的藏区土司进行掠夺说”,因为确实毫无美感可言。但反过来看,单纯的以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论”来看待独龙族女性纹面这个事,未免显得太过片面。
查阅相关资料后,我简单梳理一下关于独龙族女性纹面的相关文化特点:

1.审美装饰性
纹面是文身的一种称谓,是世界很多民族自古以来都有的文化现象,属于原始人体装饰艺术,表现人类对美的准求。文身很常见,但纹面却不常见。

蝴蝶自古以来就是美丽、自由和勇敢的象征,独龙族直接在脸上纹刺以蝴蝶为原型的蝴蝶形图案,装饰面部,美化自己。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中,蝴蝶纹的纹面是女性灵魂的寄托,不仅看着美观,使人产生视觉美感,且安抚灵魂,滋养心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在纹面审美的追求过程中,留下面部装饰形成、演变的永久性文化烙印。

2.民俗性

(1)集体性和传承性。纹面是独龙族女性的族群标志,凝聚着四面八方独龙族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纹面文化渗透在独龙族社会生活活动中,并在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习俗活动中深深扎根于独龙人心中。独龙族纹面的产生、制作、流传都打着集体的烙印,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和传承性。

(2)模式性。独龙族纹面皆为蝴蝶的变形,在独龙族的禁忌事项中,也是不可以伤害蝴蝶的,蝴蝶在他们的原始宗教观念中是人的灵魂化身,并使其成为独龙族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因此,蝴蝶纹面是独龙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是千百年来世代传承和稳定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是他们社会规范和生活礼仪不可缺少的风俗习惯。

(3)服务性。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独龙族女性有纹面就不可以嫁给外族男性,为本民族生育后代,保存人口,从而服务民族的生产、生活是她们的社会责任。所以,独龙族女性纹面还具有社会服务性特征。

3.社会性

过去,独龙族纹面既是社会礼俗,也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标志。每个成年女孩都要举行纹面的成年仪式,只有纹了面才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寻找对象,结婚生子。纹面也不是个体行为,是独龙族普遍传承的习俗,是他们每个人都知晓的行为准则和共有的思想观念。从而,独龙族纹面发挥了教化、规范以及维系民族社会的功能,使独龙族民众在行动、言行、思想上达成一致,形成民族凝聚力。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为保证我们随行的每个人能见到纹面女,不扑个空,领队统一让我们在相对位置靠里的熊当村集合,熊当村有四位纹面老人肯定在家。

与我们在田间地头找到的兰桂珍老人相比,这四位纹面老人的衣着打扮就华美了不少,其中一位还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成为了网红奶奶。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最终,我们九个小组共调查到14位纹面女,其中孔当村1位、献九当村2位、迪兰1位、龙仲小组1位、白来村无、龙3位、迪政村1位、熊当4位、斯当村1位,和之前的统计数字相比减少了22位纹面女。

纹面是独龙族的文化标志,是独龙族的一种象征,是独龙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被称为独龙族的活化石。如今,年轻的独龙族女性选择了与前辈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再纹面,纹面这部写在人类脸上的文化史将画上终结的符号。

我们同行的工作人员询问一些纹面老人,是否愿意将她们的纹面照片放在博物馆等机构永久展出时,她们都表示与愿意,这既是独龙族的愿望,也是极具意义的保护纹面文化的一种方式。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里的大狗小狗都是极为悠闲淡定的,拿着相机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它们都不为所动,甚至会闭上双眼昏睡过去。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猜独龙江人的时间观念是不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时是一种可笑的教条。争分夺秒地掐着时间的脖子赶路,在这里显得不合时宜。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本相,像受惊的羚羊一样奔跑不止,被金钱如豺狼般的撵着,是现代文明强加给我们的节奏。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回到酒店时天色已晚,但仍挡不住大院里影壁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熠熠生辉。

我第一次如此真切感受到了上个世纪的此地风情,触摸到了另一种全然陌生的生活温度,扪到了纹面老人气若游丝的脉搏,想到了她年轻时的天真烂漫。

太艰窘的人生,估计是没法子展示的,每人只有极少的衣着、器物,还要留着缝缝补补改穿改制,也许正是物质上的匮乏造就了他们精神上的充盈。

愿独龙族人民能越来越好,愿纹面老人兰贵珍能安享晚年。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哈滂瀑布大酒店 地址: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政府院内。

9多民族聚集的小茶腊村回顶部

独龙江乡-丙中洛
第五天

在独龙江乡休整一夜后,第二天,我们用一上午的时间沿独龙江公路原路返回贡山县。经过前一天的盘山路加碎石路后,此时我们再次穿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车队中已没有人反应晕车。

五十铃云南游记

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山间本就清透的空气变得更加通灵,略显暗沉的云雾向下服帖着雪山,白白的山脊在层层黄绿中格外醒目。

对于步履匆匆的旅行者来说,莫要回头。没有来日方长,没有后会有期,一切都是稍纵即逝,难以重蹈。我会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咀嚼这段旅行。

五十铃云南游记

到达贡山县后,沿怒江北上大约三十公里就到了一个名叫打拉的村子,这个村子在怒江边上,是行政村所在地。从这里向高黎贡山进发,就可以到达小茶腊村。这是一条弯曲盘绕而上的小路。上到半山,看到怒江在上下成了一条漂亮的棕黄色缎带,再向上就可看到土黄色的木楞房和木板房。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多民族聚集的小茶腊村
60年前搬迁到这里的独龙族人

跨桥而过,不一会儿就到了小茶腊村。茶腊,怒语,原称“讲让”意为积雨水,后演变为“茶腊”。

五十铃云南游记

小茶腊村同样散落在山坡上,与独龙江山谷的独龙族村落相比,小茶腊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建筑物大都是经过了翻新,或者干脆直接重盖;颜色丰富又不显得发腻,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革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小茶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3年,那年有三户家庭从临近的独龙河谷的孔当镇移民到这里。导致这三户搬家移民的原因是,凶猛的洪水将原有的家园冲垮了,他们被迫到山上寻找安家之地。后续其他移民者的到来,以及少数民族更宽松的人口政策,让村子里的人多了起来。村民打趣道,现在住在大山里也会觉得拥挤了。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口有个标准大小的篮球场,在其下方便是这幢面积不算大的基督教堂,从周围的施工设施来看,它应该也是刚刚经过翻新。茶腊村杂有傈僳族、独龙族、怒族、藏族、白族、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在这一村寨中存在着多的宗教信仰现象:一村中多种宗教并存;一家人中允许信仰多钟宗教;个人可以自由更改并选择宗教信仰。虽然从本质上讲,宗教具有排他性,但具体到小茶腊村,这里的宗教及其信仰凸显的却是一种和谐并存的特点,令人惊叹。

五十铃云南游记

在前文中提到过,90%以上的独龙族人聚集在独龙江河谷地区,少数与其他民族杂居,而小茶腊村就居住有少数独龙族人。从村口沿小道向下走,便来到了一户独龙族人家。

屋体白粉相间,淡雅纯净。廊道里的栏杆上堆满了衣服,看得出来这户人家很随性。

五十铃云南游记

我没想到从屋里走出来的竟是一位纹面老人,大家都快速机敏地举起了相机,我们的举动引起了老人的不悦,并嘟囔起来。一旁的翻译说,老人希望等家人回来再拍,不然她会很不高兴。

收起相机的我向一旁走去。村民都临田而居,几乎所有家庭都至少拥有两到三间木屋,搭建新的住房并不难,所需要的圆木和石瓦板都能在山里找到。鸡笼和猪舍是家的一部分,常年不空。

五十铃云南游记
狗、猪、鹅、鸡、猫一通生活在山间小院内。

五十铃云南游记

老人的家人回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较大的木楞房中,她盘卧在屋内的一角,紧挨着那个永不熄灭的火塘,火塘上方是把烟熏火燎看不出底色的水壶。

柴烟袅起后,将整个屋子都笼罩在内,逼得人向外走。但老人心情不错,打开了话匣子,那我还是要留下来闻闻烟火气听听故事的。

五十铃云南游记

老人身围的彩色毯子名叫独龙毯,又称“约多”,一般一床独龙毯宽约1米,长约2米。独龙毯的原料和染料都取材自天然植物,原料一般是野生或者独龙族人通过自己种植的原生麻捻成线,染料则是用一些带有特殊颜色的植物的根茎,通过煮沸,把液体集合到一起而形成。通常把一床独龙毯折合系在胸前,既可以保暖又可以当口袋用。

细心的话一眼就可以看出,老人身上这条毯子并非原生麻质地。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独龙毯也在吸收着现代先进工艺,不仅引进了棉线和毛线,还在颜色上进行了二次加工。我在村口拍摄到了现阶段独龙族人制作独龙毯的过程,他们说棉线是买来的,他们只进行后续的加工就好。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老人说她是60年代,三女儿一岁多时从独龙江流域搬迁到小茶腊村的,搬迁前居住在更高的山上,下山一次快走都要近一天的时间,交通极为的不便。

老人的原配丈夫已去世,后来她又嫁给了原配丈夫的堂哥,也就是“转房婚”。转房的婚俗是沿袭了把妻子作为氏族(家族)内部财产及劳动力不外溢的古老习俗而保存着的一种婚俗。例如一家几个兄弟,大哥如果去世了,大嫂便可转与众兄弟中其一为妻。

五十铃云南游记

话语间,老人突然兴奋起来。她说她最自豪的是去过北京,她三女儿的小女儿已在北京结婚生子,前年还接她到北京小住。但她觉得还是自己家好,对生活了六十年的土地更有感情。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两个灰白毛色的小猫围在老人脚边。不知是不是因为“抢地盘“,而突然打闹起来,老人啪啪打在两个小猫的脑袋上,一下子老实下来,围着老人更紧了,并没有跑掉。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孩子在白天睡着了,大人们就会将他背在身上,问其原因,说是家中常有蛇出没。
剽牛祭天
独龙族特色节日“卡雀哇节”

村口显眼的位置标有旅游度假村的字样,脚下便是通向度假村的崭新的石头路。

五十铃云南游记

小石径的转弯处有座独栋的木楞房,乍看它与这一带常见的木楞房并无区别,只是它屋顶和屋身同色系的设计有些特别。也许它并无什么设计可言,单单是就地取材而已,颜色那是凑巧了,但我喜欢那抹橙带给人的温暖感。

五十铃云南游记

山顶有个巨大的中央广场,不站特别远根本拍不下它的全景。这个中央广场就是村里新修的剽牛祭天的活动场所。剽牛祭天会在独龙族的特色节日“卡雀哇节”中进行,“卡雀哇节”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间进行,相当于新年。

五十铃云南游记

独龙族的新年既是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性得节日。节日很重的一项活动就是剽牛祭祀“格蒙”以及其他神灵,“格蒙”是独龙族神话传说中人类的祖先。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中央广场旁的廊亭。

节日当天,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长或巫师把一头膘肥体壮的大公牛牵到村中央广场,拴好立定之后,妇女们一拥而上,纷纷把珠帘等饰物挂在牛角上,而后再推举一位她们中最漂亮的年轻姑娘,让她先披上一块色彩艳丽的独龙毯,再由她给牛披在背上。人们以牛为中心,自动围成圈,翘起锣,挥刀弄矛,舞蹈跳跃。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可通过历史图片感受一下剽牛祭天的盛况。

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念念有词,向格蒙祷告,祈求诸事顺利。而后进入高潮,巫师用锋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过去,牛被剽倒至死。

新秀的中央广场相当气派,绝不会是仅仅在一年一度“卡雀哇节”才使用,李旭老师说,有人愿意出十万块的话,剽牛可以马上开始。

五十铃云南游记
村口的两条土狗。

10来到丙中洛/百年前的传教士回顶部

怒江第一湾
来到丙中落

出小茶腊村继续沿怒江北上,就来到了著名的怒江第一湾,这个半圆形的大湾转了近270度,合围成了一个水滴状的半岛,又名“桃花岛”。桃花岛其实并不是岛,而是被怒江环绕的山包,那文绉绉的名字是后来取的,它原本叫扎那桶寨,时代为怒族居住的地方。

五十铃云南游记

花开时节的桃花岛美丽异常,此时岛上也会度过一个叫“桃花节“的节日。过去每年桃花开放的时候,怒江水常常陡然暴涨,淹死不少人,人们认为这是水怪在作怪,所以村寨里就在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过节,种植桃树,用面粉做一个很大的“稻草人”,与其它祭品一起投入江中祭祀水神,祈求村寨家人平安。这已是地道的原始宗教。

江水环绕着片片冲击台地,那上面便是怒江各族人民赖以为生的田地。族人们大多也选择临田而居,房子基本为双层结构,下层存放饲料器具及供牲畜居住,上层住人。

五十铃云南游记

继续沿怒江北上,就来到了怒江大峡谷的丙中洛。丙中洛北靠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南临捧当乡,东接德钦县燕门乡,西邻独龙江乡。丙中洛镇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南向北贯穿全境。江两岸是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两山夹一江,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地貌。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丙中”是藏语“箐沟边的藏族寨”的意思。北面强大的藏族曾是这一带的统治者。其实人口最多、居住历史最长的还是怒族,他们才是真正的原住民。傈僳族、藏族、独龙族和其他民族都是后来逐渐迁来的,其中藏族是顺江南下来的,傈僳族从澜沧江河谷翻山来的,独龙族则是比较晚近的年代由独龙江流域翻高黎贡山而来。这样,丙中洛就成了一个多民族的汇聚点。

同时,这里也是东方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争相容的交汇地,代表藏族宗教文化的普化寺和代表天主教的重丁教堂都很著名,并且很容易到达。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并存与一村中,这在空间极度狭窄和重叠的怒江峡谷并不罕见。

百年前的传教士
重丁教堂

随着走过的地方渐渐增多,能让我惊讶的景色渐渐减少。

这一方面是好,我不再大惊小鬼心生波澜,学会用一种更静和的眼光去看这世界。一方面是不好,就像生了厚茧的手,不能再感受丝缎的幼滑。丙中洛的重丁教堂是想象之外的一个存在,让我抿起双唇,强掩起欣赏的神情。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重丁教堂位于甲生村东北部,矗立在一个独院中。这是一座法式天主教堂,哥特式结构建筑风格。前部两侧的钟楼高达三层,顶上是一攒尖式四角亭,中间为两层,后部为礼拜堂。教堂和钟楼的窗子上部半圆形,复合材质制造。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大门拱形正上方画着一个黑色的十字架,两侧各画着一个长着翅膀的小天使,周边还有天主教仁爱教义的壁画,正中两坡屋檐下刻有“圣心堂”三个字。外墙上有绿、蓝色底花草装饰纹样的壁画,底色为纯白,看起来干净清爽。

五十铃云南游记

受限于经费、环境等问题,边边角角已有脱落及褪色。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走上三层石阶就来到了教堂内部。这个能容纳120人做礼拜的大厅,令人安静放松。仰头望,是一个非平面的穹顶,上面印有万物图案,排布有灯盏。两侧梁柱之间嵌着透明的玻璃,采光甚好。我去时已近傍晚,光线从两侧玻璃均匀柔和的进入,照在中心区域的圣坛上,神圣感自天而降。

五十铃云南游记

一位身披黑袍的神职人员,从教堂内的小隔间拿出圣书给大家看,从高高窗户斜射进来的一道微光打在他的半个脸颊上,让他和书籍在薄暮的顶光之下,显出圣洁之态。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横跨四江 探寻古老民族 彩云之南 上集

他说重丁教堂是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于1918年建成,任安守就是“白洛教案”的主角:19世纪末法国传教士任安守从康定来到丙中洛建教堂传教,侵犯了傈僳族、怒族原始宗教的利益,1905年,200多名少数民族攻打丙中洛白汉洛教堂。先前获知消息的任安守逃走了,村民烧了洋教堂,这就是历史上的“白汉洛教案”。

任安守逃到昆明,向云贵总督衙门提出赔偿30万两银子和派兵镇压“乱民”。后来以“赏官减银”的办法,给任安守以三品道台的官职,赔银五万两,重修白汉洛教堂才了结。

五十铃云南游记
早期的重丁教堂。

1908年,任安守在丙中洛又买了一块地,开始修建重丁耶稣圣心堂。前后花了整整10年时间,于1918年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是当时藏区施工时间较长、建筑最辉煌、最壮观的建筑物之一。

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技术水准,任安守神父从云南省西北部的剑川县请来了石、木、绘画及雕刻等施工人员;期间任安守还特意到香港摄制教堂照片。整个教堂为正方形,大四合院,两旁为宿舍楼。教堂居正中,高度约有20米,内部容纳上千人礼拜。

五十铃云南游记
早期的重丁教堂。

教堂不幸被毁于“文革”期间,并把教堂内可利用的物品都瓜分干净,像基石一类材料大都被移往丙中洛乡政府、学校和电站等地方以用。曾经辉煌的建筑,毁于一旦。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规模远小于原版教堂。

五十铃云南游记
1996年重建的重丁教堂。

五十铃云南游记

1937年任安守在重丁教堂去世,乡亲们就将他的墓安放在教堂右侧。2005年修复墓碑时,刻上了他的简单生平,任安守神父1856年4月16日生于法国安姆山省(Puy-De-Done)克莱蒙市(Clermont)。

1886年来华在西藏教区传教。1898年到贡山丙中洛建堂传教,1937年因病在重丁教堂逝世,终年81岁。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任安守30岁来华,直到81岁在丙中洛去世,我并不知道他在这51年的光阴中是否回到过自己的法国家乡,想想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来自遥远国度的传教士们在这些大山大江间披荆斩棘奔波穿行,而且苦心孤诣、百折不挠,此等奋不顾身的精神,就很令人震撼。

传教士为什么会来到中国
毛主席的观点

我是一位无神论者,我虽明白“传教活动是宗教活动的一种,也是宗教信徒表达信仰的方式之一”这样最基本的道理,但我仍不能理解传教士远涉重洋、不畏艰险来到中国这片陌生土地上的主要目的和动机。他们对于传教事业的坚定信心及相应付出的时间、劳动已超出了我所认知的范畴。

为此,我查阅相关资料,试着去解释“传教士为什么来到中国”这个问题。

1894年,美国“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举行第二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口号。任何宗教本质上都具有排他性和扩张性,不过其扩展程度如何,要看这一宗教本身教义的合理性,更要看信奉这一宗教的国家的国力。

十五、十六世纪,特别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国家日益强盛,积极向海外扩张,这为基督教向世界传播提供了政治后盾。

同时,西方人认为,西方近代的进步得益于基督教文明,这使基督教的扩张具有了文化心理优势。因此,“为基督征服世界”这一口号的提出虽然较晚,但应该是基督教(不管是天主教还是新教)传教士海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即让非基督教国家和地区的“异教徒”都改信奉基督教,成为上帝的“子民”。

历史上,基督教景教、天主教等教派在代、代和明末清初曾三次传入中国,但均不能对强大的中华帝国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构成威胁,只是希望在异域文化中求生存而已。而当后期的新教传教士来华之时,情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论在国力、科技、政治文明等方面,已远远落后于欧美列强。

在16-18世纪的欧洲人看来,中国是一个繁荣富强,政治清明、文化优秀的美好国家。然而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总体上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已是贫穷野蛮、停滞闭塞、专制腐败的国度。因此,这一时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是“为基督征服中国”,实现他们“为基督征服世界”的宏愿。

然而,传教士来华后的活动,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不得不使我们对他们来华的动机产生怀疑。传教士主要从事的与侵华战争相关的主要活动有收集和提供情报、撰文鼓动对华发动战争、充当侵略军的翻译、参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

毛主席认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也不放松,这就是他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于他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

来华传教士虽然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大部分传教士还是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的,是抱着“向中国人传教”的目的来到中国的,同时也对所到地区做出了一些贡献。西南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有着各自的传统文化及较原始的教育方式,但相对来说,都是较为落后的。

传教士们讲授卫生知识,从最基本的勤洗手、沸水消毒、不要生食、外伤包敷等方面教起,使得当地居民都比较讲究卫生,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要求信徒不喝酒、不抽烟,这使得各族不必将粮食耗费在煮酒上面,粮食充足了,生活就好过了许多。

宗教不可能不传播,宗教信仰之间的竞争关系也是客观事实,正是因为如此,宗教宽容精神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就丙中洛地区而言,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等宗教和谐共融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作为宗教传播方,只有将人权置于教权之上,真心诚意的以信徒的利益和福祉为传教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确保自身在地区的正当性、稳定性。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人类才有机会避免永无止境地陷入文明冲突的泥沼之中。

五十铃云南游记

五十铃云南游记
怒峡大酒店 地址: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丙中洛街9号
上集小结
入藏八线之“丙察察”

十六年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主报告人吉姆·桑赛尔用18分钟对“三江并流”申报项目做了陈述报告, 10分钟后,“三江并流”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云南人民终于圆了一个世界级品牌的梦。

十六年后,我用5天的时间感受了那不被阻拦的江河、那清新的空气、那圣洁的雪峰,以及蓝天白云下众生的朴实人性,但我知道这仅仅是“三江并流、四江并流”的一个纯自然的外壳,我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和镜头将步履所及之处向你详尽的展示。如果能激起你的向往之情,那将是对我工作的极大肯定与鼓舞,同时我也是再开心不过了。

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云南-西藏游记 上集

至此,彩云之南的行程也差不多结束了,下集中将是有关西藏的内容,他们都有着好听的名字,然乌、塔巴、鲁朗、通麦、墨脱、波密……

最后提醒大家,别忘了参与评论或分享,我会抓紧时间寄出礼品的。(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索安国   航拍画面:五十铃官方摄影团队)

打开汽车网APP阅读全文
相关车系
为你推荐 换一批
我来说两句
表情
普通表情 羊老湿 2 羊老湿 车评人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推荐

正在加载中...

进入首页,查看更多实时汽车资讯
打开app,汽车生活由此精彩
首页 > 最新文章 > 正文
mu-X牧游侠

万起

首付0.00万,轻松“贷”回家

获取底价 X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

长按图片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