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机械结构: 比如独立悬挂理论上就比非独立悬挂有更好的响应度, 因为同轴车轮之间不存在太大干涉(如果不用防倾杆的话, 幅度较小的颠簸可以说是基本不存在干涉了)。还比如拉杆的设计, 举个例子: 因为车轮受冲击的方向往往是来自前下方而非正下方, 所以理论上后悬挂纵臂与车身的绞接点(回转中心)水平高度高于其与转向节的绞接点的话, 那后悬挂吸收冲击的速度与质量都会更好。然后是弹簧k值(最好分开头段和后段考虑)与减震器阻尼(必须分开压缩与拉伸考虑)的匹配, 注意这需要与整车(包括轮胎)一起匹配。这个匹配方案是一个必须讲取与舍的难题, 因为路况有那么多、车辆载重不载重/怎样载重/载多少重的状况有那么多, 然而出厂的一刻, 却只能有一种调校并一路用到车子报废那天了(不改装的话/也不考虑弹簧和避震器老化造成参数跑偏的话)。当然车厂会让这个调校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能应对更多的用车状况, 然而能做的事儿越多往往意味着每件事能做到的质量越差这定律, 对人对车都是成立的……于是, 我们就有了主动自适应悬挂这玩意。最后是束角和倾角等参数, 只是更多时候这些参数影响的主要是弯道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