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智能汽车是通往未来工业高度的必经之路,无数人为之疯狂。
在武汉重启一周年之际,Xpeng Motors正式宣布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正式签署《Xpeng Motors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R&D中心项目投资协议》。该项目占地约1100亩,将建设整车及动力总成工厂,规划产能10万辆,预计2023年投产。
小鹏“定居”武汉,让更多人猜测小鹏去小米汽车工作的可能性。但现实是,小鹏对武汉早有兴趣,急于转型的武汉也确实想把小米汽车留在武汉,但小米无意落花流水。
武汉等不起。虽然目前小鹏很小,但智能汽车的优势可以弥补武汉近年来在智能汽车方面的下滑时间,为其转型“车谷”奠定基础。
小鹏停了,小米还远。
事实上,武汉一直在努力吸引小鹏。
2020年12月,武汉市委书记一行访粤时,前往详细了解生产和情况,试驾新能源汽车,并与思朋汽车CEO何交流。
王忠林还对小鹏提出希望,希望小鹏看好武汉,投资武汉,扎根武汉,帮助武汉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打造新的工业增长极。
随后,何还参观了武汉经济开发区,双方进行了良好的交谈。我们不知道武汉花了多少钱把小鹏拉过来,但按照小鹏目前的体量,产能完全过剩。
目前,小鹏在海马三厂一期已具备15万辆的年产能。此外,原计划年产能10-15万辆的肇庆二厂,在小鹏的计划年产能约为25-30万辆。
相对于不到一年不到3万辆的交付量,可以说产能相当丰富。
那么对于如此充足的产能,有人认为是最近宣布进军汽车的小米的代工。
这个猜测我们不做评论,但是从一些传闻中也可以看出,小米到目前为止在武汉造车并不是很积极。
小米官方公布该车后,很多市民开始在武汉市留言板上提醒市政府要拿下小米的车。第二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出声明,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争取合作的可能。
但小米对此一直没有回应。目前有这样一个消息,小米正在试图收购鲁手中的宝沃汽车。
据知,宝沃汽车工业4.0智能工厂生产线全新,工厂设计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具备传统燃料和新能源双重资质。但消息是,雷军出价极低,远低于鲁为宝沃支付的价格,因此雷军与鲁的谈判目前陷入僵局。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小米至今没有对武汉做出表态。
毕竟武汉很着急。虽然与小鹏牵手,但对于武汉这座汽车之城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武汉大象转身。
一直享有“中国汽车之都”美誉的武汉,拥有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仅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7家汽车整车企业、12家汽车总装厂、5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了中、法、美、英、日五大汽车系,被称为全国六大乘用车基地之一。
但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如果非要给武汉的汽车产业下一个定义,那将是极其坎坷的。
2019年之前,武汉主要的整车制造链是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上汽通用、东风乘用车、东风雷诺。
但东风雷诺去年4月直接告别武汉。
虽然这并不能撼动整个武汉汽车工业,但DPCA的衰落对武汉是一个重要的打击。从2016年的年销量70万到2020年的年销量5万辆,年产值从1000多亿变成不到50亿,DPCA只用了5年时间。
我相信,如果不是东风本田二三厂和通用的工厂的建立,逐渐填补了神龙空的缺口,那么武汉的汽车供应商早就破产了。
更何况,在其他城市都在争当造车新势力的时候,保守的武汉似乎成了一只慢吞吞的大象,犹豫不决。
如今,蔚来已迁至合肥,与安徽深度绑定,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张名片;小鹏在广州得到了无数支持,自建工厂在旁边的肇庆落地;上海特斯拉;即使是不具备武汉产业集群优势的长沙,也有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合作。
但是提到武汉新能源,你能想到什么?是东风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上的喷溅?
现在大家都开始夸合肥蔚来的投资眼光,但是早在几年前,蔚来就已经开始和武汉光谷谈判了。但项目即将落户时,武汉介入,希望蔚来落户武汉经开区。可惜当时武汉经开区没能抓住机会,反而让合肥捡了个便宜。
思念蔚来让武汉压抑了很久。
如今,当武汉在去年9月喊出“中国车都”到“中国车谷”的时候,想必已经开始意识到,造车新势力虽然不值一提,但至少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可以给这个传统汽车产业的转型带来一丝生机。
但事已至此,武汉的选择并不多。造车新势力都拿了,连贾跃亭的FF都被珠海抢了。
虽然不知道武汉为在小鹏建厂付出了多少,但可以想象,今天的武汉可能为小米付出了超乎寻常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