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页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想看的内容哦~
在上集中,我用5天的时间在云南横跨了“三江并流”区域,走访了诸多古老的民族,而在下集中就将是有关西藏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上集,请戳这个,上集链接。
西藏,一个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西藏,都将西藏列为向往之地。我身边有不少喜欢旅行的朋友,去别的地方不见得他们晒朋友圈,但每次到西藏都会刷屏,在他们心里西藏不仅是个天高地远的存在,走过一遭都像完成了一个壮举。说陌生,是因为西藏之大、之高、之丰富、之神秘、之艰难危险、拥有无穷的可不断探究的空间,纵使穷尽一生,西藏仍有数不尽的陌生和神秘。
青藏高原高奇险峻,进藏之路宛若登天。从古至今,人们走出了很多条进藏道路,我们从云南出发,自然是走滇藏线了,但又不同于早已变成通衢的传统滇藏公路(214国道),我们选择了滇藏新通道中较为艰险的一段儿——丙察察线,这是本集中的重要环节。
正式内容开始之前“评论有奖”还是要重提一下,恭喜在上集中参与评论的“静茹经纪人”获得“最佳评论奖”, “皮皮皮皮虾”和“超级奶冻”获得“精彩评论奖,礼品已送出。
下集中还有评论抽奖环节,参与抽奖的方式很简单,看完游记后评论即有机会。像“好、图美、想去”这类发自肺腑但极简的评论内容,获得奖品的几率应该不大,奖品还是送给那些真看游记并参与评论的朋友们,我会认真看评论。
其中“最佳评论奖”一个,获奖网友网友将获得我向五十铃厂家申请的mu-X牧游侠(查成交价|车型详解)汽车模型一个(顺丰到家);“精彩评论奖”两个,奖品是《消失的地平线》书籍一本(京东到家)。
一早,我们从丙中洛怒峡大酒店出发,向北前往怒江边上的甲生村。村子就隐藏在怒江西岸的一片狭窄的台地边上,跨过一座刚刚修建起的、尚未完全铺好桥面的桥,就来到了甲生村。泥土道的两侧散落着人家,这里面对呼啸南下的怒江,背靠滋养生灵的大山,安静又蕴藏生机。村里的房屋大多由木板、石片瓦建造,底部架空,以利于排水透气,适应河谷闷热潮湿的气候。
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僳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
早期溜索,竹篾滕缠,由三根擀面杖粗的溜绳拧成一股,固定在峡谷两岸的大树或岩石上,没有大树与岩石,则就地打桩拴住,利用山崖的高低落差溜到对岸。过溜时,一根拇指粗的牛毛绳绕臀悬挂溜索,中间垫一些草叶(压住溜索防止过快),双臂竖起,十指扣牢。日晒雨淋,竹篾很容易发脆断裂,需经常更换,既麻烦又不安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淘汰了,坚硬结实、磨擦系数低的钢缆取而代之,溜速也更快了,堪称"空中新干线"。
北出丙中洛镇大约四五公里,见到壮阔的石门关,就意味着正式走向了丙察察线。石门关是一处峡谷景观,在这里,怒江东、西两岸高耸的岩壁垂直对峙,如同一道想要关住江面滔滔江水的巨型石门。过了石门关再往前一点就到了朝红桥,这是离开丙中洛的最后最后一座桥,过了桥再往前就是去往西藏的路。不过,几乎所有过了桥的人都会往右转,因为那里有着绝美的雾里村。
雾里村是一个怒族的村子,三十来幢木屋错落有致地搭建在山坡上,犹如一幅田园牧歌风情的油画。原本静谧的雾里村成了一些电影、电视的外景地,从而声名远扬,不断吸引着外来者探访的脚步。
雾里村弥漫着的是一种平和宁静,寂然超脱的气息。缕缕青烟透过木板草屋袅袅上升,无声无息地融入蓝天;五月间,几株矮小的桃树还淡淡的透着粉色;油黑而又布满了石块的土地里,小麦已快熟透;偶尔还传来几声驴叫。
我们来到了一户人家中,乡亲们热情地用酥油茶招待,我先含了一小口酥油茶,让其充分布满口腔,再慢慢滑向喉咙中。这不仅仅是品尝,主要是酥油茶太烫了,需要缓解一下温度。一阵盐咸之后,一种茶香气缓缓释放出来,好像是一个植物的精灵潜入身体,你被它轻轻唤醒。
酥油茶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清醒头脑。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
有一则民间爱情故事,叙说了酥油茶的来历。传说,藏区有两个部落,曾因发生械斗,结下冤仇。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但由于两个部落历史上结下的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跳进火海殉情。
双方死后,美梅措到内地变成茶树上的茶叶,文顿巴到羌塘变成盐湖里的盐,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再次相遇。
妇女们都从事着挖地、除草、播种、饲养家畜、仿麻织布、烧火做饭等劳动。做竹器活儿、狩猎一般都是男人们的活儿,一个怒族男子如果不会制作弩弓箭、不会编织竹篾器,将会受到人们的耻笑。
从乡亲们的服饰、以及说汉话的水平来看,雾里村在一步一步的慢慢开放,随着探访者的日益增多,逐渐失去其神秘感和固有特色,这一变革大概不会逆转也不会停止。也许多年以后,我们再也寻访不到他们的真面目了,那么我们今天的造访,将成为一段历史。
出雾里村北上,沿着怒江在峡谷中行走十多千米,便是怒江峡谷中属于云南的最后一个村落——秋那桶。由于地处滇、藏交界处,这里设有公安检查站,对来往的车辆和人员都进行检查,荷枪实弹,禁止拍照。按照规定,外国人不能往前前进了,只有中国公民才能继续享受丙察察这场穿越盛宴。
进入西藏地界后路面由柏油路变成了砂石路。先是很原始的隧道,就是开凿完后往洞壁上喷水泥固定,里面全黑。穿过隧道后,峡谷慢慢变得开阔了一些。空气中的干燥感增加了,气温升高了一些,两侧的植被变成了稀疏的灌丛,我们进入了干热河谷区。
沿途出现了村子,路边的行人也开始说藏语,同时藏式风格的建筑物也开始增多。车队前进,路边的孩子会疯跑过来敬礼,就算你对这旅程不是很感冒,也会被这仪式感微微触动。
继续向前,路面逐渐平缓,先前过悬崖土路时紧绷的神经才刚刚舒缓下来,没想到拐了几个弯后,“大流沙”突然出现在了面前。这是一道巨大的白色碎石滩,如同瀑布一般,从高高的山顶上倾泻至怒江水中。
这里是丙察察线路上最危险额路段之一。由于陡坡上的碎石堆积结构十分松散,一块碎石稍有松动,就有可能引发连锁效应,导致整片滑下。所以想在这里通过,必须谨慎又快速,谨防碎石滑落及大面积滑坡。
“大流沙”在学术上被称为“高山流石坡”,多见于高山峡谷地区,是由山体物理风化破碎的落石堆积,并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滑塌而成的常年性地址灾害。
从“大流沙”过来后,干热河谷区的植被特征更加显著,路边出现了高大的成片仙人掌。河心沙边缘圆滑,中心突出,在坑洼路段颠簸了近3个小时的我很想躺上去,那感觉一定异常美妙。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察瓦龙乡,这里有手机信号,还有加油站,对于饱受一路艰辛和刺激的自驾游客来说很是幸福。察瓦龙现在发展得已是一个小有规模的城镇,不过街道算不上干净整洁,也没有什么人文景观,所以它更像是一个歇脚地,补充完物资,第二天就走。
在每日行程的末尾,我会将入住的酒店的实景图发出来,为大家在住宿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察瓦龙禧来登酒店的住宿条件很一般,整个晚上都有蚊虫的侵扰。据同行的伙伴们说,相隔不远的“老陈酒店”会更好一些,店内布满了各地朋友带来的队旗,越野的氛围很浓,成了一个网红打地。
出察瓦龙有一个三岔路口,直走是通往察隅县城,也就是我们要走的察察线,全程有260公里。往右是则是通向318国道上的左贡线,这是近年来新开通的、在自驾探险圈内相当出名的丙察左公路,这条路全程200公里左右。
昨天下午那3个小时的丙察线颠簸路面已经让人有了一个心理准备,所以察察线走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行车20公里后,便到了怒江大桥,一条叫玉曲的清澈支流在这座大桥前汇入浑浊的怒江。再向前走,一条让舍曲的支流也汇入了怒江。
让舍曲发源于齐马拉山的让舍曲,环绕着木孔雪山流淌大约70公里后,在目巴村汇入怒江。由于同时受怒江干热河谷热气流和木孔雪山冷气流的双重影响,使得这个狭窄的沟谷气候变化频繁,降水量大,同时,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从让舍曲与怒江汇流处进入河谷地段,满眼迎面看到的就是陡峭的峡谷,瀑布潺潺而流,山下河水湛蓝湛蓝、古树林立。
在怡人的景色陪伴下一路到目巴村,村子很小,却是整个丙察察线路上的拐点,一直沿着怒江峡谷由南向北的丙察察线,到了这里开始转向西行,且海拔开始逐渐升高,并最终告别怒江河谷,走向伯舒拉岭深处。
我们向今天第一个要翻越的雪山垭口雄珠拉垭口进发。出了让舍曲河谷,海拔便随着盘山道逐渐升高,沿途的植被景观也从云南松林、冷杉林过渡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在攀途过程中,不远处的木孔雪山的美景惊艳全场,引来一片快门声。
正午时分,我们到达了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m。垭口区域道路上的雪深可没膝,但底层已开始融化,我没有穿防水的鞋子,接下来要湿暖一路了。
道路的宽度很有限,两辆小汽车会车都需要相当谨慎,更别说和重型大货交叉而过了。得益于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道路交通方面的巨大投入,进藏是越来越容易,就算我们走过的比较艰难的丙察察线,一辆轿车或者城市SUV勉强也可以过。
但进藏之路上的突发、意料之外的情况才是更需要考虑的,就像我们碰到的在高山垭口会车,就需要小汽车有足够的离地间隙和脱困能力,越过路基旁满是冰雪的排水沟了,五十铃mu-X牧游侠值得信赖。
从雄珠拉垭口沿着U形山谷里的盘山道下山,就到了目若村,这里是丙察察线线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补给点。村子位于河谷平缓地带,海拔约3750米。从目若村现有的餐馆数量来看,这个村子很快就变成下一个察瓦龙。只是这里寒冷了不少,我们吃午饭是守着炉子吃的。
出发前往第二个要翻越的昌拉垭口。碧蓝天光下的雪山群锋错落有致,起伏绵延,积雪纯净之白与天空澄澈之蓝色彩对比鲜明,视线所及之处,皆是一帧帧完美调光的景象。山脚下是潺潺流淌的清泉,在光线的直射下闪烁着粼粼光芒,随着距离的拉近,巨大的山体的压迫感渐渐袭来,令人禁不住屏息凝神。
抵达主峰昌拉时,这种被压迫感到了极致,空气中散发着神秘而又庄重肃穆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重,感叹自己的渺小。
下山的途中,手台里突然传来领队急慌慌的声音“快看左侧,雪山冰湖”,我抄起相机就往车窗外探,拍摄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拍得是什么,看雪山冰湖的第一眼是在取景器内完成的。快速摁下快门之后,我叹了口气,车速下降太快了,导致整个主景是侧躺在画面里的,有些遗憾。但我回看照片时,心型的图案又着实让我惊喜了一阵,大自然造物真是讲究。
昌拉垭口的海拔是4498m,从目若村到这个垭口的距离是23公里。继续向前,会到达嘎达山谷,稍微喘口气后,即将开始最后的冲刺。
益秀拉垭口也称折拉山口,海拔4720m,从昌拉山口到益秀拉山口,距离也是23公里。在白茫茫的世界中穿梭,极易引起雪盲症,所以墨镜必不可少。益秀拉垭口刮起了不小的风,端长焦拍摄的我也微微有了一些高原反应,大口大口的喘着气,不过坐到车里稍微休息一下就好转了,这个还是要视个人情况而定。
翻过益秀拉山口,眼前仍然是长长的U型山谷,随着海拔的降低,视野中开始出现森林植被,地势逐渐开阔起来,农田也出现了。在一个名叫桑久的村子停车通过安检后继续行驶30公里,就来到了丙察察的终点,察隅县。
到边境地区去是需要边防证的,而我的证件却还没有办下来,所以第八天能不能到边境地区的下察隅镇去,还是要看运气。
从察隅镇一路出发向南行去,约40分钟行至察隅河东西支汇合处。碧绿的清水河与浑浊地桑曲河融为一体,成为察隅河上游的东支与西支,奔腾在雄壮贡日嘎布山脉,向南流入印度。
继续向南而行则是麦克马洪线,来此地需要出示边境证。这条本是英属印度与中国的边界,新旧说法不一。无论是原中华民国政府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认为中国和印度的传统边界应位于喜马拉雅山与阿萨姆平原结合处,而印度坚持麦克马洪线,并在某些地段越过了麦克马洪线,结果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现在,中印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辈的努力下,我顺利通过了边境检查站,来到了僜人部落。僜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是中国56个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目前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实行一夫多妻制的买卖婚姻。这个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族群没有文字,历史记忆全凭口耳相传。
进村遇到的这头巴麦牛看起来很凶不好招惹的样子,应该是沙琼村的老住户了。僜人饲养的巴麦牛高大健壮,是僜人的主要财产,通常用作婚配的聘物。据说这种巴麦牛是僜人从印度交换而来的。
僜人过去通常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种植作物。当粮食不够时,就以狩猎或树叶、野菜充饥。而如今的僜人已逐渐使用铁器工具,开垦梯田,种植其他作物与蔬菜,与其他民族的农业劳作一致。而农业往往掌握在僜人妇女手中。
家家户户似乎可见牛头骨,僜人在房檐下挂的巴麦牛头骨越多,就越显表示这家越富裕,受到别人的尊敬。
看到路旁饭店所用的铝锅铝壶煮水,颇为亲切。尤记在21世纪初时,铝制品尚盛行,咕噜咕噜地在炭火或煤炉上吐气,一家人围在炉旁烤手,闲聊,唠家常。后来的变化太快,还没来得及好好抓住这些场景就已逝去。
僜人家家户户房屋插着五星红旗,房梁与屋檐结合了汉式特色,已与其他居于山林中的村民无异。
餐厅满满都是牛头骨。饮食终究和内陆差别较大,手抓饭的肉我觉得很干很硬,咽下的时候非常费劲。
午餐后我们去探寻古朴的僜人。我抬头看着这位老妪,心中肃穆油然而生。这是一位男耕女织时代留下的故人,在现代依旧做着织物,不为世事纷扰。
老妪名叫本娘,挽发髻盘于头顶,银簪上垂数条细银链,额头上戴着雕花刻纹的银片,耳朵上戴着喇叭状大耳环,手腕上戴着银手镯。
上察隅镇位于察隅县西南部,东临下察隅镇、南与藏南印度实控制区接壤、西与墨脱县、北与昌都地区八宿县、波密县毗邻,是察隅县的边境乡镇之一,边境线长120余公里。前往上察隅镇的一路上水草丰美,雄浑壮阔,远处是变化起伏,群山之上天空深邃湛蓝,堆积着朵朵白云,层层叠叠。阳光正好,金色的光线洒向大地,满眼葱郁,闲适而惬意。
晨起,从察隅出发向然乌行进。路遇几只散养牦牛,“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吕相诚不欺我。
经幡飘扬的路上,我坐在窗边看沿途的风光,隔很远看到有藏民的村落,屋顶上是二龙戏珠的汉族特色,房屋整体依旧是传统的藏民建筑,民族大融合的点点滴滴尽入眼帘。
大约行驶了40分钟后,随海拔变化表现出的垂直地域植被出现了明显变化,此时海拔2840米。又继续行驶了约1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当天第一站——塔巴寺。
塔巴寺,又名桑昂曲林寺,汉语译为密宗法轮寺,位于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古玉乡境内。1648年始建,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一座颇有渊源的古刹名寺。
《第穆胡图克图传承史》记载:“四世第穆拉旺·丹白坚赞(该活佛传承系统有远、近之分),生于工布扎基地方。自幼聪慧,在学习显密经论方面显示出了过人的智慧。后前往前藏,师从五世达赖出家受戒,成为得力门徒。在哲蚌寺洛色林扎仓完成学业。后又拜班禅·洛桑曲吉坚赞为师,学习佛法。在清顺治年间,陪同五世达赖进京,得顺治皇帝赏赐。为清王室做法事,功德圆满。回到藏区后,五世达赖授予他大国师封号,并赐予印章。后来他重修了工布地区布曲拉康寺的金顶,并兴建桑阿曲宗(县),在弘扬佛法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后受邀前往青海。”
塔巴寺坐落于山巅上,白云深处之仙寺。我们到时已是11点钟,云雾渐渐散去。沿着转经筒一路行去,耳边隐隐是颂歌。
弥勒殿内供奉的佛像有高度为一层楼高的弥勒佛泥塑像以及格鲁派师徒三尊的泥塑像,还有大小不等的红铜镀金、锂、铜等的佛像共73尊。寺内还有银、铜、锂制供水杯300个、唢呐两对、铜制螺号两对、铜制喇叭一对、白螺五个、铙钹(一种乐器)一个等。经书有《甘珠尔》三套和《良缘经》、《八千颂》、《陀罗尼经》等日常所颂经书300多部。
回廊壁画中有三十五忏悔佛、十六罗汉、八药师佛、白伞护法、宗喀巴大师、度母以及文殊等,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打磨,也未抹去当年的浓墨重彩。四百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巧夺天工,在佛法中渡人,渡己,不问姓名。
顺塔巴寺向上,是察隅地区地方政府桑昂曲林宗的遗址,是当年政教合一的代表。背靠神山,在我眼中却未有残破萧败之感,满是肃穆苍劲之风。厚重的墙壁何尝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一条条经幡承载着祝福与祈愿,在云间,在山野,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印有佛陀教言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一块紧接一块地缝在长绳上,悬挂在旧址与山头之间。
而以此为据,俯瞰一片田园牧歌之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之属。阡陌交通,牦牛羊相闻。靖节先生所期望的不就是此时此人此地此景?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路遇藏民每每走到玛尼堆跟前,总会随手捡起小石子往上堆积,诵经一次,口中含着六字真言,围绕马尼堆转上一圈,视为念过一千遍经文。存着善力量,虔诚而纯洁地抛石祷告。
未作过多逗留与打扰,我们继续前行,在海拔4400米处稍作休整便朝垭口奔去。惊喜地遇到了一只乖巧的小牦羊,眼神里透着天真无邪,却又能抓人心。
与它告别后,我们继续前行至德姆拉山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行已是五月,正是林芝樱花烂漫之际。
路遇一组标识“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我想我在塔巴寺见到了,我在田舍排布中见到了,我在藏民的身上见到了。
翻过德姆拉山口后,就汇入了川藏南线318国道。318国道穿越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地形最复杂最独特的并行排布的高山纵岭谷地区,行在其中有“心灵在天堂,身体在地狱“之说。
倦意在然乌湖入眼帘的一刻瞬间消失了。岗日嘎布雪山和阿扎贡拉冰川与青绿的然乌湖融为一体,上方的留白是天公之笔。我无法形容此刻的心情,复杂、震撼却又平静。与灵魂作伴,让时间对峙荒凉,无需对任何人交代。
然乌湖,藏语称然乌错,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靠近318国道的旁边,为许多走川藏线的旅行者所熟知。然乌湖藏语意为“尸体堆积在一起的湖”,传说中湖里有头水牛,湖岸有头黄牛,他们互相较量角力,死后化为大山,两山相夹的便是然乌湖。然乌湖畔的玛尼堆又是多少人的祈愿与善?
波密沿途冰川无数,冰雪融水汇入然乌湖,一路向西倾泻成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此时才知“西天瑶池”并非过誉,草甸上藏式民居依湖而落。只差袅袅炊烟,怡然自得。
近看碧玉般的然乌湖,是西王母投下的一面镜子。放下手中的相机,沿湖走了一会儿,只觉心境开阔,与天地同高。
然乌湖甚至不是"一个湖",它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间有大片农田、村庄,由窄窄的小河相连。虽然然乌湖又窄又长,而且分段,但它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湖泊。“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
美景难遇,留恋中入住了平措康桑酒店。这是进入西藏后体验最好的酒店,没有之一。干净、明亮,体验很好,是我喜欢的风格,价格也不算贵,因此推荐给大家。
收好行装,沿然乌湖公路开启今天的行程。静好波密,当得起静好二字。时光安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然乌湖非常狭长,长度有20多公里,宽度只有1-5公里不等,在枯水季节,有些地方湖面甚至不到1公里。大约行了4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古乡湖。真是一个好名字,古乡,“故乡”。
古乡湖位于古乡古村,是一个淡水堰塞湖。该湖是因1953年古乡后山的“雄陆给尼”冰川活动引起“卡贡弄巴”爆发巨大泥石流堵塞帕隆藏布江而形成。它安静地坐落在川藏318线上,却丝毫不用担心有人会忽略它的美。
清晨的空气还有些冷冽,云雾也还未四散开来,青绿色的古乡湖安静地睡着。但它却包容我们的打扰,真是一汪柔情的湖水。连晨露都还未散尽,着实不舍离去。
川藏公路是世界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公路之一,仅仅20世纪50-60年代的修路过程中就要3000多人牺牲。尽管现在路况已经非常好的,但是行车还是要千万小心,避免事故的发生。
路遇川藏公路通麦大桥,是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著名通麦天险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同样的位置分布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座跨江大桥,见证了通麦的发展。
单塔斜跨大桥于2015年底建成,是一座单跨钢桁梁悬索桥,全长256米,桥面宽12米,采用了双向共双车道通行,是目前主要通车的通麦特大桥。
双塔双铰单跨悬索桥,桥长258米,桥面净宽3.7米,主跨跨径210米。后该索桥因使用年限过长,发生垮塌,目前已禁止使用。
最早的一座悬索桥,两端支撑承重钢索的并不是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索塔,而是采用了钢架支撑。搭建之初主要还是解决行人通行的问题,目前也已禁止使用。
现在承载了历史的大桥,已成为318上亮丽的风景线。通麦天线也没有了当时的骇人惊闻,反而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继续向林芝前行,在刘小汉老师的协调下。我们有幸去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考察。研究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县鲁朗镇北6公里左右318国道西侧的山间谷地,占地总面积30亩。
藏东南站主要是通过监测水热组分在山地地区传输过程以及对地表景观的影响,为全球变化条件下山地垂直带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提供一流和完善的基础数据,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向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学识有限,我只走马观花地记录了一些观测设备。藏东南站本部(鲁朗)20m高大气边界层塔主要观测大气边界层参数,主要观测大气物理数据。
这只是我们肉眼所见,并且认知里最能理解的一种科研了。除此之外,该站还对大气环境(大气成分)、冰川动态(气象参数、物质平衡)、湖泊动态(水质变化、水量平衡)、河流水文和生态系统进行观测。可称为藏东南的“红岸基地”。
在这样一片天地,守着自己的科研领域,去一寸寸抚摸大地,感受空气,倾听风吹过的声音。红尘多俗世,世外有仙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财务自由的实现颇为艰辛,但留下一片净土也却也未尝便宜。
行程至此,四江并流暂告一段落,风土人情的味道只有特色的食物能包容地讲述。以墨脱石锅的结尾让我很是欣喜。
墨脱石锅历史悠久,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以石为锅,烹煮食物,容器、炊具、汤勺都就地取材。制作原料为皂石,产自保护范围内雅鲁藏布江两岸悬崖上,颜色为灰白色、灰褐色。使用石锅煲汤,汤汁香浓可口,味醇厚、持久。
我伸手触摸了下石锅,虽是石锅,却质地绵软。传说此石只能在墨脱加工,用钢刀削石如泥,一旦离开墨脱则坚似钢铁。
墨脱石锅炖鸡,以手掌参、土鸡入料,慢火炖制,一股淡淡的药香四溢,炖鸡肉嫩而有弹性。想来也是,用集天地之精华,聚世间之灵气的石锅为工具,又取雪山食材,可谓是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这滋味也是整个行程中最得我心的了。惊艳,耐人寻味,值得一试。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行程终究有句号。鲁朗在视野中的渐行渐远,让我内心掀起了一丝不舍。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引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
牧游侠没有停下,不停地前进,终于到达色季拉山口,山口海拔4728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向南延伸,在林芝市的中部偏东隆起了色季拉山,分隔开巴宜区和鲁朗镇,也分隔开了不同的风光。
色季拉山西北尼洋河流域的巴宜区是“西藏小江南”,桃花开时,十里红云映碧水,“满树娇兰烂漫红”;山东南帕隆藏布流域的鲁朗则号称“东方小瑞士”,只有藏寨民居和穿着藏袍的当地人出现在画面时,才会让人惊觉,这里是青藏高原上那片“叫人不想家”的地方。
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从山脚依此向山顶绽开,万藏布利于的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鹃更劝不如归,不如归。
这一路上我很少提车,很多看完游记的人都觉得这有点反常规,而我却觉得这才是mu-X牧游侠强大能力的具体体现。这壮汉朴实又可靠,它不会在中控台上布满了各种辅助越野功能,也不会嚷嚷着自己脱困能力多强,它只会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从不掉链子。要知道我们可是一行十几辆车的庞大队伍,最后结束时,大家都笑称“此行最轻松的技师师傅”。
mu-X牧游侠配有1.9T和3.0T两款柴油涡轮增压发动机,如果你有高原穿越计划,请果断的选择3.0T车型。“哒哒擦擦”的柴油发动机声音与生俱来,同时它采用了机械液压助力转向,转向手感偏沉,这两个你要是都能接受,那mu-X牧游侠会是一个相当靠谱的选择。
很多时候会想放下这一切再去西藏看看,去开阔心境,净化心灵。却被纷纷扰扰所困,给自己许了一个心愿,把手边安顿下来再去湖边散步看一看。
写到这里,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参加这个活动。但我仍记得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我也知道道阻且长,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副描绘人间至纯的画作,或许西藏就是最接近天堂的样子;如果每个人都追寻荡涤心潮的震撼,或许然乌湖正回响着久远的呼唤;如果每个人穷尽其对高原的美好想象,南迦巴瓦峰是毋庸置疑的世外桃源。
回程前,领队老师叮嘱我们“选右侧靠窗的位置,起飞10分钟左右就可以见到南迦巴瓦峰”,然而与南迦巴瓦峰的相遇确实需要点运气。无数怀着朝圣般虔诚的游人多次来到,却难以解开它的面纱,固然不会被我轻易撞见了。
拨开云雾的南迦巴瓦峰就像是整个西藏的浓缩,褪去冷峻的空气、肃杀的孤僻,舒展在碧蓝的穹顶之下,有了一丝温润。它一直美在那里,从现在到未来。(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索安国)
保持硬派心 测江西五十铃mu-X牧游侠1.9T
783评论 2018-12-17
跋山涉水好帮手 实拍mu-X X-POWER版
496评论 2018-07-26
内饰推倒重来 评五十铃新mu-X牧游侠1.9T
516评论 2018-01-11
诚意提升品质 试驾江西五十铃2017款mu-X
7评论 2016-07-04
五十铃mu-X牧游侠汽油版上市 16.68-22.08万元
20评论 2022-05-10
正在加载中...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