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寒冬已至 何时才能破冰回暖
2019年03月15日 23:31
本页显示全文>>(共计2页)




2

 


车企钟情共享出行 野蛮生长过后迎来洗牌期




  共享出行这块拥有万亿级潜力的市场,至今仍是一片蓝海。共享出行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也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共享出行企业能否在各自的商业模式下盈利,实现一个健康长久的发展。共享出行带来的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毋庸置疑的,野蛮生长过后,春天还有多远?


传统车企频频入局 向出行服务商转变


  出行服务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传统车企自然会眼红。诸多车企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出行服务领域,并在企业战略升级中屡次提及向“出行服务商”转变。随着宝马、戴姆勒、福特以及北汽、上汽、吉利、一汽、长城等国内外传统车企纷纷入局共享出行,共享汽车或将成为车企下一个增量新风口。


  车企进军出行服务市场,有利于打开除生产制造之外的市场区域,扩大市场份额。同时,由于政策导向和发展规划,车企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而许多网约车运营商都正在扩充其电动汽车服务队伍。


  2018年3月,奥迪和一汽在日内瓦签署备忘录,合资成立“一汽奥迪移动出行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专注移动出行服务和数字服务;同年11月,上汽集团宣布开启网约车业务,并推出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12月,宝马集团宣布在中国进一步拓展旗下ReachNow即时出行(TM)业务范围,并将由其全资子公司——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来具体运营。


  随着众多竞争者的入局,或将打破共享出行现有格局,市场份额也有望被重新调配。但不可否认,短期内盈利难仍旧是所有共享出行企业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单打独斗到兼并合作 抱团取暖为哪般


  宝马奔驰联姻,大众滴滴牵手,两件事情巧合的在今年2月底同时夯实。大众与滴滴建立的合资公司落户上海嘉定,定名上海桔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400万元人民币,大众持股40%,滴滴持股60%。宝马和戴姆勒宣布共同投资10亿欧元,联手成立并整合5家出行合资公司。


  对于奔驰和宝马来说,不论是在欧洲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成立联盟将最优资源整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相比于此,大众和滴滴的合作则显得有些无奈。在与滴滴建立的合资公司上海桔众中,大众持股40%,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宝马集团首席执行官科鲁格(左)和戴姆勒董事会主席蔡澈(右)

  大众与滴滴的合作,现阶段的深度还比较有限,双方均处于试探和观望之中。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巨头愿意与科技巨头深度抱团,因为没有一家车企巨头愿意在下一个新出行时代,沦为单纯的制造商角色。


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左)与车和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右)

  不只是车企,在共享出行这场世纪争夺的过程中,还会有其他领域的头部玩家,比如谷歌Waymo。谷歌Waymo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绝对巨头,未来非常有可能通过自动驾驶这一核心技术介质,直接杀入大出行市场的争夺。在美国凤凰城,Waymo已经开始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直接获取用户。


谷歌Waymo

  在关于未来大出行领域的竞争上,车企巨头们无非三种商业逻辑:自己干、与另一家或几家车企抱团、与科技公司抱团,每个后一种相对于前一种,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未来5年,可以预见的大出行领域战争,很有可能会发生在车企巨头联盟和科技巨头新造车联盟之间。


抢滩共享出行 定制化车型成车企新增量


  在车企从传统制造商向出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单纯以车型导入为目的出行平台将逐渐丧失竞争力,定制化正在成为共享汽车新趋势。私家车主要为了车主服务,但网约车车辆则是为乘客服务。定制化车型从车辆属性、成本、安全、用户体验等维度来看,都比私家车更适合于共享出行。


  目前来看,定制化车型最早在各平台推出的时间大概会集中在2020年前后。在提到车型具体特点时,很多平台和企业给出的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首先,主要为新能源车,其构造会进行更改,或取消副驾驶座,内置安全设备等等。

  一开始,行业内普遍将新能源车用于共享出行的确有普及、走量、试水的成分,但事实上,新能源车型不仅在成本、电费上占据优势,还可以在不考虑发动机占用面积后有效发挥车的空间,将轴距进一步提升。不过,定制化的共享车辆在续航里程方面,需要比现有新能源车更加有优势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今年2月15日,本田旗下首款纯电动车理念VE-1在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氢氪出行”上投入运营。“氢氪出行”专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拥有1100辆服务车辆,遍布全国7个城市。在首批登陆“氢氪出行”共享服务平台的理念VE-1车内,将开展全新的“车载香氛服务”实验,该服务可提供多种气味环境供顾客进行个性选择。


理念VE-1 2019款 VE-1 基本型

  在构造更改方面,此前有消息称,滴滴与车和家的定制化车辆会取消副驾驶的座位,将其改造成放置行李物品的空间,滴滴方面对此未置可否,但杨峻表示定制化车辆将会给乘客更为惊喜的感觉。

  在安全设备方面,曹操专车特意为每个车辆安装的“黑匣子”,记录每一次乘客上下车的时间、车辆位置、开关门次数,以确保乘客安全;首汽GoFun的车辆都会配备三个摄像头,避免丢车情况的发生。


3

 


总结:2018一地鸡毛 2019依然值得期待




  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中,恐怕只有共享出行还在盈利模式方面处于探索阶段。近段时间,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收缩,多家“探索者”已经或濒临倒闭,这让还走在共享出行发展道路上的前进者们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寒冬来临,赔钱赚吆喝的共享出行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自己造血?


大数据技术解围 共享出行朝精细化运营模式发展 


  出行这件事情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未来的出行需求一定是大于买车需求的;另一方面则是未来的出行体验一定优于当下体验。前者意味着机会,后者意味着变革。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共享经济未来依然充满活力。


  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有望从2015年的150亿美元增加至3350亿美元。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是实现共享经济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一步,共享出行则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精细化运营模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找到盈利空间。

  与未来出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还有电动化技术、自动驾驶、通讯、地图等多个领域环节。虽然遇到了各种问题,但共享出行无疑是大势所趋,新技术的到来势必会带来更多可能性。


共享出行或许并不靠共享本身赚钱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共享经济的投放规模和能否盈利之间,是不成正比的。因为现在的共享经济都是建立在互联网属性之下,其本质是“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埋单”。共享出行未来有很大可能,会从第三方广告主那里获得收益。而这或许是大多共享出行企业现阶段无法盈利,也要不断砸钱,抢占市场份额的动力所在。

  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不到最后无法断定谁能胜出。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共享出行仍然值得期待。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出行,未来将会逐渐回归理性,当潮水退去,才能看到谁在裸泳。(文:太平洋汽车网 韩蕊)

 

编辑推荐阅读:

 沃尔沃投资儿童共享出行服务公司Zūm

 Lyft拟3月在美上市 或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下一页 本页显示全文>>(共计2页)

文章分享到: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