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页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想看的内容哦~
最近一个星期,两地接连发生了两起大货车侧翻压扁轿车的惨烈事故;我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亲眼目睹车祸现场,还有将死者抬上车运走的过程。这些事故对于我内心的冲击相当大。类似的新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起,我们一味的去谴责那些肇事者和违章者多么没素质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能做好的仅仅是规矩自己的驾车行为,远离那些不良驾驶习惯,尽可能的降低自己遭遇危险和制造事故的概率。
体验读图模式 |
● 斗志斗勇的上下班历险记
先来说说我人生的“第一次”:那天晚上跟小伙伴们在吃晚饭,群里同事发来了一条信息,说凌塘村(我们公司附近的一条城中村,每天上下班必经之路,以教练车多而著称)村口附近发生车祸了,教练车撞到人,可能已经死了。看到消息,我们第一反应是有没有这么夸张啊,教练车能开多快?我回家刚好要经过那里,于是吃完饭后我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当我们来到事发路段的时候,现场已经来了几辆警车,路段也被围蔽了起来。当我们经过现场时,我看到了医护人员将死者(用尸袋包裹着)抬上了车。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无数遍的画面,突然就在我眼前发生了。虽然并不知道死者是谁,但一条人命就这么消失了,瞬间觉得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实际上,这条路是广州驾考科目三的其中一个考试路段,平时也有很多教练车在这里练习,哪怕是上下班高峰期。很多教练和学员的素质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里经常有学员在路中央熄火后直接下车换人的情况,堵塞交通不说,而且还非常危险。这段路也经常有教练车和私家车发生剐蹭事故,但撞出人命还是头一回。关于教练车的话题,我们此前也有写过相关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面的图片阅读:
至于上面的事故原因是什么我们先不去追究了,下面先来聊聊每天斗智斗勇的上下班历险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编辑部里来的那些大块头试驾车,尽管车钥匙放在我这里,下班前也会将车交给其他同事开,自己选择搭班车回家。拥堵的交通、需要与其他车的斗智斗勇、紧缺的停车位让我对开试驾车(特别是体型较大的车)回家变得毫无兴趣,远没有在班车上听着MP3、小憩一会来得舒服(或许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公司有班车,可以舒服的睡觉,不用挤公交)。
当然比较好玩的车,我还是很乐意开的,不过可能会选在错开高峰期后开着它去感受一下它所带来的乐趣,玩尽兴了再把它放回公司停车场,自己再选择搭公交回家,第二天继续搭班车上班。
夸张点说是斗智斗勇,想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车上下班的都深有体会。有的人在短暂的开车生涯里磨练出了耐心,遇到有人别车、加塞不再按喇叭闪灯宣泄不满,而是默默踩下刹车,选择让行。也有人练就了一身暴脾气,平时绅士般的举止,在握上方向盘之后变得判若两人,满嘴粗话。也有人练就了过硬的“心里素质”,打方向给油压实线卡位加塞一气呵成,杀后车个措手不及;而面对着被他挡在后面一大串车的喇叭和指责,一点都不觉得尴尬。这是每天上班路上都在上演的“路斗大剧”,主角很多,剧情却都一样。
● 褒贬难分的驾照“应考”
曾经有N年没联系的同学问我,你干汽车的,你知道要去哪里考驾照可以包过、价格也便宜一点的吗?遇到这种问题,我每次都强忍着将他拉黑的冲动,客气的对他说,我也不清楚,对这方面不了解。
“应试”这个词我不知道是褒义还是贬义,因为我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都被称为“应试教育”。但在涉及到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的驾照考试上,仍然满满都是应考氛围。“车头对准哪个点向左打满”、“后视镜出现哪根杆回正”这些所谓的“应试技巧”像数学公式般,被所谓的“教练”教给学员。
学员按照这些公式一次性通过了考试,兴高采烈的拿到了驾照,自信满满的一上路就蒙了,然而马路上复杂的环境远远不是教练场能比的。于是绿灯前起步频频熄火、不敢给油怕开太快、盯着后视镜的来车迟迟不敢变道;来到停车场,这里刮一下,那里蹭一道。马路杀手是怎么来的?教练场和车管所共同培养出来的。
● 在“菜鸟”面前秀优越感的“老鸟”
于是在面对路上有这么多“菜鸟”司机的时候,那些所谓的老手不在“菜鸟”面前秀一秀车技怎么才能显示优越感呢?所以出现各种随意变道加塞、变道不打灯、在车流中穿插、别车的坏行为,显得他是有了多年驾龄的老鸟;然而慢慢的这些行为变成了习惯,并被新手和其他人广泛模仿,并慢慢形成了一种坏的驾驶氛围,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变得见怪不怪。
● 不合理的交通规划
造就国内目前混乱、浮躁的交通环境,除了驾驶人安全意识低、驾驶习惯不好外,交通立法者、道路规划者等都脱不了干系。有些路段或标识模糊不清、或规划不合理,不但容易引起堵车、甚至也容易激发车与车之间的矛盾。
以我们熟悉的掉头车道来说,一般都设置在道路的最左侧车道。然而有些路段为了方便公交车掉头,将掉头车道设置在最右侧车道,这无可厚非。但这种特殊路段作为道路规划者,应该设置好相应的指示标志。
然而部分这些特殊路段并没有提前做好标志,于是当有不熟悉该路段的车乖乖走在最左侧车道准备掉头时,看到路口的车道指示标志时,才发现走错道了,不得不压实线、强行加塞变道到最右侧车道,高峰期的拥堵就这么产生。(详情可参考广州中山大道华景新城BRT路段)
道路规划者在规划时经常是一想到就干(可参考新能源补贴政策,在各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力补贴新能源车,忽悠消费者购买,现在问题开始慢慢出现了,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聊),往好说是效率高,往不好说是缺乏长远考虑。于是出现了很多不合理路段,甚至有些在修建过程中修着修着不得不取消,或重新来过,纳税人的钱就这么被浪费掉了。
相关文章:
交通局来保证不打你 那些不合理交通设施
//www.pcauto.com.cn/drivers/538/5385470.html
如果您想阅读更多相关的信息,请点击以下图片:
● 货车是否真有那么危险?
文章开头提到的另两起大货车侧翻压扁小车的事故,一起是发生在昆明,而且事发路段是一条平直的公路,在平直的公路能发生侧翻,有可能是爆胎失控,也有可能是紧急避让失控;另一起则是发生在广东佛山,一辆大货车在拐弯时侧翻,压扁了并排的一辆MPV,而MPV疑似在该路段违规转弯,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们这里也不做过多的猜想了。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觉得路上开的货车有很多危险的陋习,变道鲁莽、货物摇摇欲坠、晚上一直开着远光灯,货车一直给人的印象都不好。加上每次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都是比较严重,这些都进一步“丑化”了货车的形象。造成货车这样的“负面”形象,有部分货车驾驶人本身素质差的主观因素,也有货车本身存在无可避免的客观因素。
曾经我在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坡道路段看到几辆泥头车(空载)前后快速的从坡道上冲下来,该路段本身就是一个弯道、而且还是下坡,当时几辆泥头车的时速估计超过50km/h,看得我是很害怕。当时正值下班时段,该路段又没有红绿灯,行人过马路都是靠左右观察。要是泥头车一个不注意,很可能就会酿成严重的事故。
不论是轿车还是货车,总存在开车素质差的驾驶人在,这是无可否认的。超速、闯红灯、开远光灯的货车很多,难道有同样行为的轿车就不多吗?只不过相对来说,做同样的违规行为,大货车出事故伤亡的概率要高很多。
相对来说,货车车身重,惯性大,刹车距离通常都较长,一旦超速遇突发情况很难能够及时刹住,所以很多事故就这么发生了。而且因为货车本身车身高重心也高,超速通过一些弯道时,很容易发生侧倾,常常看到的车被货车压扁就经常发生在弯道处,所以我们在弯道也要尽可能的避免跟货车并排行驶。
客观因素就是,货车本身体型庞大,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十几米,这么庞大的车身出现盲区就在所难免了。况且目前国内的大货车还是以载货为主,对于主动安全方面的配置基本就不考虑,当然也不会出现什么全景影像之类的高大上装备。所以对于大货车来说,有时在变道或转弯时真不是故意要别你,而是因为司机确实看不到你。
另外,也有一些安全意识薄弱的轿车司机,因为被大货车挡道后故意到大货车面前急刹,故意去挑衅大货车,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杀。在高速上看过不少车辆超速行驶,在货车之间来回穿插。遇到这些车,我都先放慢速度等他安全超过大货车之后再恢复正常速度,因为不想他的作死行为把我也带上。
【视频52秒:奔驰高速上作死别停大货车】
相关文章:
事故远离我(12)开车必备的危机预判意识
//www.pcauto.com.cn/drivers/700/7009463.html
● 应对大货车的技巧
路上遇到大货车时,我们要记得下面提到的“不要”:
不要长时间跟在大货车后面,特别是那些满载的货车,避免被掉落的货物砸中。另外要提防因为被货车被挡住看不到信号灯而酿成的违章(同事中招过),实在不得已要跟在后面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和它保持一定的反应距离(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
货车拐弯时,尽可能的不要和它并排,避免货车发生侧翻被压到。货车因为车身长,转弯半径也会相应的变大,车身“扫”过的面积也较大,加之转弯时的盲区也较大,货车司机有时很难发现旁边的小车,如果距离货车太近很可能就会被货车扫到。
总之,遇到大货车应尽快远离它,不要跟在它后面也不要被它尾随,更不要试图去挑衅它。如果遇到前面有车在跟大货车斗气,那么我们应该降低车速远离它们或者是超过它们,不要在它们附近,免得一旦出现事故受牵连。
相关文章:
事故远离我(7)远离马路上的大货车
//www.pcauto.com.cn/drivers/556/5563481.html
新手看过来(7)应对货车实用驾驶技巧
//www.pcauto.com.cn/drivers/yangche/point/1209/2151085.html
● 总结
我问过身边很多人:为什么不喜欢手动挡车型?大多数人都说开手动挡太累,堵车时起步不够快,会经常被别人加塞。嗯,在国内开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想车主们应该很清楚了。有人说国内的交通环境造就了开车人的不良驾驶习惯,开车人都变懒了,也有人说国内驾驶人较低的驾驶素质造成了这种交通氛围……正如去讨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什么卵用。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是驾驶人和交通规划者或者是执法者能否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有意识地去共同努力改善现状,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而不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我想对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图/文:太平洋汽车网 林锡希)
正在加载中...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