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页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想看的内容哦~
8月29日至9月1日,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在8月31日举行的开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发表了题为“中国动力电池发展历程、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的主旨演讲。
“这么多年来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会爆发式增长?主要取决于锂离子电池的技术突破。”欧阳明高表示,动力电池2000—2030年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周期,第一个十年,动力化开始落地,主要遇到的问题是安全,安全问题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解决。第二个十年人工智能革命和智能电池,就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降本提效。2020年开始进入第三个十年,到2030年重点就是材料体系创新,就是固态电池。
与很有网友希望的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想法不同,欧阳明高院士认为固态电池的研发要遵从“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重点攻关固态电解质;第二步重点攻关高容量复合负极;第三步重点攻关高容量复合正极。
针对固态电解质的研发攻关,欧阳明高院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他说2025年要以200Wh/kg和400Wh/L为目标,打通全固态电池技术链,三元和石墨正负极基本不变,确立主体电解质;到了2030年,要以300Wh/kg和600Wh/L为目标,特种商用车应用为主要场景,三元和硅碳正负极,优化固态电解质体系(主体电解质+补充电解质),实现在电池层面大于4C的倍率性能和5000的循环寿命。
当前,固态电解质的主流方向还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本身的问题大部分解决,包括工艺、安全。欧阳明高院士强调,这不是说固态电解质电池就安全了,不是所有的固态电解质都安全,重点在研究固-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比气-固反应的安全性能提升一倍。基于此,三元电池安全性提升到磷酸铁锂电池这个完全可以做到的。
对于复合负极的研发攻关,欧阳明高院士认为,2030年以400Wh/kg和800Wh/L为目标,高性能乘用车应用为主要场景,进一步发展高比容量高硅基负极,实现在电池层面大于3C的倍率性能和1500的循环寿命;2035年以500Wh/kg和1000Wh/L为目标,进一步发展高比容量锂金属负极(锂金属载体或功能层)。
现在整个电池行业最核心的技术变革就是硅碳负极,整个锂离子电池行业、手机行业都采用了。但是硅负极膨胀太厉害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欧阳明高院士团队提出了一步法制备硅碳负极技术。欧阳明高院士称,该技术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和低碳化等优点,硅碳负极材料可达到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和高首次库伦效率的目标。
目前,硅基负极在国内有两条技术路线,大部分技术路线都是由美国主导的硅烷气,在多孔炭上化学器上成集,现在国内大多在学这个路线。欧阳明高院士团队采走的是另外一个技术路线,采用高锂离子导率、低电子导率的材料作为界面修饰材料,提高硅碳负极材料和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实现硅碳负极材料优异的循环性能。该技术路线不仅稳定性更好,容量相当,同时成本大幅下降。
“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是复合正极。欧阳明高院士表示,2035年要以500Wh/kg和1000Wh/L为目标,进一步发展高电压高比容量富锂正极;2040年以700Wh/kg为目标,发展锂硫和锂空气电池。
“正极现在听说有700瓦时以上的电池,我认为至少汽车是不能使用的,现在还不可能,说能的都是在打广告。”欧阳明高院士称,我们最后的正极可能是往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这样的方向去提升,用在轿车上每公斤700瓦时。不过他认为,如果大规模生产的话,至少还需要十年的努力。
欧阳明高院士判断,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变革进程会长期持续,但是对于中国来讲,高比能全固态电池与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同等重要,要双轮驱动。
正在加载中...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