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载APP
搜索
历史搜索
猜你喜欢
去除湿气的食物
286 2 浙江论坛
2021-06-29 06:44
湿气重常见症状有大便黏腻、不成形、舌苔厚重发黄或厚重白腻等,易出现精神疲乏、头晕脑胀、头疼、易困倦等表现。
 一、大便黏腻、不成形。
  湿气重者有长期便溏表现。即使大便成形,但大便后很难冲净,可黏在马桶上,表明体内有湿气。
 二、舌苔厚重
  舌头可反映身体状况,若舌苔厚重发黄,则体内有湿热。若舌苔厚重白腻,则寒湿较严重。刷牙时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表明体内有湿气。
 三、疲劳、乏力
  早起时若出现精神疲乏、头晕脑胀等症状,平时易困倦、头疼,表明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可引起小腿发酸、发沉及睡觉时流口水、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
    以下一些是去除温气的食物。
土豆
麻辣土豆
01、土豆
土豆性平微凉,入脾、胃、大肠三经。有效改善肠胃气虚的状况。其实土豆的好处还很多,被誉为“十全十美”的食物。
补气的食物吃太多会出现胸闷、腹胀的问题,可吃点陈皮。
山药
02、山药
山药补益肺肾之气,贯通天地之气。而且,它不热不燥、性味非常平和,不用担心气机雍滞的困扰。特别适合气虚者食用。
因山药有收敛作用,上火、有实邪或者便秘的人要少吃或者不吃。
红薯
03、红薯
补中和血、暖胃生津、益气通便。最好是红皮或者紫皮,且瓜瓤是黄色品种。
老年人不适合吃太多。
香菇
04、香菇
性平、归肝经和胃经,对于气血亏虚、不耐劳累有调理作用。补气滋阴。
野香菇多长在山坡之上较为潮湿的地方,对湿气有很强的防御力,所以还有祛湿功能。
05、牛肉
指黄牛的肉。
老幼及消化能力弱的少吃。
06、泥鳅
性平,入脾肺两经。补中益气、利尿祛湿。
07、兔肉
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人适用。归肝、大肠经,有凉血解毒的作用。
糯米
08、糯米
补脾胃、益肺气。能缓和地补养人体正气。
09、韭菜
入肝、胃、肾经。生韭菜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能益肝散瘀。吃熟韭菜补肝肾、暖腰膝、温补肾阳,有补气壮阳的作用。冬、春季节吃比较好。
蜂蜜
蜂蜜(正宗的)
10、蜂蜜
性平,归脾、肺、大肠经。补益脾气和肺气。通肠道。
11、桑葚
桑葚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佳保健果品”。
桑葚是目前水果及其制品中含天然铁丰富的,每100克含铁42.5毫克,无愧于水果中“补血果”的称号。
小米
12、小米
小米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补虚损、益丹田,因其含铁量高,可用于气血亏损、体质虚损、胃纳欠佳者进补,适于产妇乳少、产后虚损而引起的乏力倦怠、饮食不香。有研究表明,小米中的维生素B1、无机盐含量明显高于大米。
米熬粥营养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小米粥熬好以后放置一会儿,粥的上层会凝聚一层膜状物,这就是“粥油”,它有保护胃黏膜、防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
12、鸡肉
鸡肉能补气、补血、养颜,常食令人面色红润。
老母鸡煲汤,能驱风补血。身体虚弱、面青唇白、头晕眼花者合用,更为妇女产后的补身妙品。因为老鸡脂肪较小,消化力弱的人也容易吸收,不会虚不受。
乌骨鸡羽毛色白而鸡肉灰黑,是妇女调经补血妙品,养阴滋补,用来煲汤更合男女老幼。
   13:红豆有健脾益肾、养心补血、消除水肿的功效。
红米
14、红米
红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可以补充大量消耗的体力,将身体维持在一个正常的体温上,做一个“热血的女人”。其中红米还富含铁质,故有补血及预防贫血的功效。
红枣
15、红枣
红枣是女性朋友补血的好帮手。有时候我们在来月经的时候,就会吃一些大枣来补血,因为大枣的营养是很丰富的。如果你头低血压或者是头晕的症状,也可以多吃点红枣,因为红枣是可以帮助我们补血的。平时可以放点红枣在包里,有点饿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吃点啦!
红枣是补血食物中当之无愧的王者。红枣性暖,可以改善体内血液循环,红枣还可以增加血液中红血球的含量,让你脸色红润万人迷。

16、羊肉
羊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身,温中暖下,是助元阳,补粗血,疗肺虚,益劳损之佳品。羊肉含的钙质、铁质高于猪、牛肉,所以吃羊肉对肺结核、气管炎、哮喘和贫血、产后气血两虚及一切虚寒症为有益。
气管炎咳嗽和伤风咳嗽,只要喝羊肉汤就能减轻或痊愈。
回复 (共2楼)
夏天湿气重热气重,多食用去除湿气的食物,有益身体的调节作用,尤其有健脾胃功效。
2021-06-29 09:08:10 来自 PC端网页 来自太平洋app
板凳 大飞
您的帖子“去除湿气的食物”由于内容丰富,已经设置成精华帖,记得继续努力写更多好的内容哦!
2021-07-01 00:03:23 来自 PC端网页 来自太平洋app
展开更多回复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回复
首页 > 论坛 > 浙江论坛 > 正文
2
快来回复楼主呀

海报生成中...

生成失败

长按图片进行分享
取消 发送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