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特供车:吐槽量与产销量双丰收
2017年05月16日 00:15
本页显示全文>>(共计4页)
  【太平洋汽车网 汽车文化】当今中国,工业体系逐渐完整,正行盛世,不免民族沙文主义抬头,上纲上线的事情多了,冷静思考的机会少了。此时提起“中国市场特供车”一词,难免会引些公愤,但恰恰是这词,描绘着一个在理性与感性两种思路上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就事论事,中国市场特供车既是一个必经阶段,又是一个发展趋势。这并非自相矛盾,因为矛盾就是这一切的缘由。在市场歧视与技术差距、全球规范与地域需求这两对矛盾的促成下,我们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马路上多了很多合资品牌本土市场特供车。另,本文非计算机程式自动生成,即使尽量做到不黑不吹(怎么可能),也难免会有非客观范畴内的观点(当然如此)。


● 何为中国特供车?

广义 & 狭义


  对于中国特供车,笔者给出的类比型定义是 —— 光绪年间的酸枝电脑桌。

  集成了品牌历史讲得特好、用料做工较为厚道、功能满足现今需求共计3大优势,副作用就是品牌与产品的关联性并不足以让消费者信服。

“中国特供车”文化内涵示意图。

  说到这里,可能某些买了特供车的读者,心理阴影面积已经有三房一厅大小了。莫急,君之特供,未必真是特供。且看笔者自行划定的特供定义:

● 广义特供车

  “仅在中国市场贩售的量产车型。”

  此层解读,范围极广,且看笔者一一罗列:

  1、狭义特供车:合资品牌,完全基于中国市场开发,仅在中国市场贩售,如大众朗逸家族、福特福睿斯等;

  2、适应性改型车:合资品牌,改动通常为加长(凯迪拉克ATS-L)、换标(别克君威)、改名(新一代标致4008)、改前后杠(丰田雷凌-美版Corolla)等;

  3.、延寿车:合资品牌,同堂销售(现代Elantra曾四代同堂销售)、老捷达(国内开售时德国已停产)、新捷达(衍生自三厢Polo)等;

  4、特别定制版:合资/进口,纪念版/限量版(一汽-大众25周年纪念版)、特殊用途(标致508警车)、豪华/奢华品牌高端定制车(Huayra Dinastia“霸下”特别版)等。

  PS:合资自主品牌并不计算入内,因品牌车标已非原厂。

同堂仅是寻常事,供求关系而已,无须上纲上线。

广义特供车范围过广,本文不作细节讨论。

● 狭义特供车

  “完全基于中国市场开发,仅在中国市场贩售的合资车型。”

  1、典型特供车:本文叙述重点,后文展开;

  2、成功外销的特供车(特例):本是自产自销,后因海外有需求,小批量出口;满足定义的前半段;以别克昂科威为代表;

  3、外购品牌+自产自销:从海外购入倒闭/式微的洋品牌,以自主技术迅速打造出中国本土自产自销的洋品牌与产品线,以宝沃、斯威为代表;涉及各方利益,本文不展开叙述;重申:买卖自愿,外购品牌的行为无对错可判。

  PS:观致品牌暂不计入任何一类;笔者功力有限,无能力解读此品牌。

典型特供车:完全基于中国市场开发、仅在中国销售、品牌影响力超群、定价不菲、宽大舒适轴距特长、动力系统中国风。

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合资车,能做到返销品牌原产国的,还真不多……


● 特供车的是与非

高产销量 VS 高吐槽量


● 服务本土 VS 市场歧视

  举个海外延寿车的典型例子:大众T2,移动的汽车博物馆。1967-1979年间在欧洲与美国量产,在汽车工业落伍的拉丁美洲,则一直生产到2013年12月。

  从服务本土市场的积极角度来看,大众T2用实用、耐用、好用的坚实品质促进了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与周边国家的生产销量与生活质量,大众还在进行了适应当地燃料和用车习惯的技术改进,并额外为全球其他市场的T型车爱好者提供现产现售的珍贵历史样本。

  从市场歧视的消极角度来看,大众T2在巴西停产时,大众T5在德国汉诺威已几近换代。毫无疑问,T2与T5之间的差距,涵盖底盘、动力、安全、舒适、空间等几乎能想到的关于汽车科技的所有层面。想撇开这个“歧视”标签,怕是不成。同理,合资车企在华,也是如此。

巴西产的大众T2 Kombi "Last Edition"终极版,2013年下线。

● 技术成熟 VS 技术落伍

  采用已有的成熟平台与动力技术,合资双方协力设计与量产,这种特供车制作套路是最常见的。好处是售价相对海外引入国内的新款合资车而言更具吸引力,平台与技术已在中国得到实践与认同,养护成本较低。坏处是,平台往往已经诞生十余年,配套的技术已经落伍,机械性能与油耗表现不如新款海外车型。

  更有甚者,利用老汽油车平台大肆制造技术落伍的所谓新能源车,搜刮国家与地方新能源补贴,坑骗纳税人血汗钱的。为避嫌,不一一点名。

  当然,也有特别用心,甚至自创平台的产品。比如新一代本田思铂睿、新一代别克GL8等等。这些大量使用新技术的车系,在海外并未发售,却也不会被看作“专坑中国消费者的落伍车”。

这款真的是中国特供车(虽然卖得很烂),却也没土掉渣。

● 文化认同 VS 崇洋媚外

  品牌文化层面的东西,要是摊开来细说,能码两页不带喘的,文章篇幅/读者耐性有限,轻轻带过。

  从文化认同的乐观角度来看,大众是在华受益最广的一家。德国车先进、美国车油老虎、法国车浪漫(这个最扯淡)、意大利车修个不停、日本车纸糊的、北欧车孤傲有品……这些放地图炮的观点,如今仍是大量中国消费者选车的价值观潜意识。举个反例:旧款进口标致4008足够浪漫和温馨了对吧?请看看车门铭牌,这玩意是在日本名古屋由三菱代工的。

  从崇洋媚外的悲观角度来看,“德原朗”(德国狼堡原装进口朗逸)这个段子足以说明多数问题。为了不点名某些假洋品牌,笔者杜撰一个例子,厂家若自行代入角色,本编辑不负责安慰和抱抱:一家广东东莞郊区的制衣厂,花50万买了意大利都灵郊区某小镇的一家倒闭裁缝铺的品牌使用权,然后回去编写自己的高大上品牌文化,并在出厂成本60块的淘宝爆款衣服的标签上打since1888字样。可别说,销量可猛了。

很法兰西,很欧陆范?这台4008是日本人造的,传说中的纸糊车。

● 合资售价 VS 自主标准

  既然大量使用自主设计,既然定位比本品牌的海外引进车型更低,那么,大部分典型特供车理应采取与自主品牌平行的定价策略对吧?

  现实并非完全如此。目前,“合资向下、自主向上”的定价态势已经定局,在合资与自主的传统阵地之间已有大量新品穿插,特供车被迫打起了价格战与配置战,当然这也是其与生俱来的天赋。

  相对低价、相对高配、相对可靠的特供车是否值得买,此节从来是个是非地,笔者也并不打算靠边站。需要特别标注的是:特供车的保值率并不算高(保有量极大/口碑特别的例外),碰撞测试只有中国区结果(没有国际安全碰撞结果作参考)。

要找一台完全以合资标准定价的典型特供车,不难。

上一页 本页显示全文>>(共计4页)

文章分享到: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