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人和不开车的人思维有什么区别?
2019年04月08日 10:40
(共计1页)
【太平洋汽车网 行情频道】首先小编想说的是:开车前和开车后简直是不同两个世界,所以思维当然有着巨大的差别。
开车前,交通信号只认识一个红绿灯。多简单啊,绿灯的时候就走呗。
开车之后,只要是一个不认识的地儿,那都是战战兢兢的。时刻要提醒自己提前变道,时刻都要竖着耳朵听导航,一旦走岔了路就无比抓狂,走在高速上,那得时时刻刻把眼珠子擦亮;有时候看着那些马路上横冲直撞的朋友,再想想当年的自己,不禁感慨“生命诚可贵”啊。
没开车的时候,总会抱怨为什么不能把车停这里,不能把车停那里;
开车以后才知道,有些地方是因为违法,不能停;有些地方是想停,但技术不过硬、经验不丰富的司机朋友们不敢停。
不开车的人,那些交通常识都是学校教育和言传身教得来的,毕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没有司机清楚也正常;
开车的人,虽然当初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过,但很多东西还是在长期实战里慢慢磨练出来的。
不开车的人,不管坐什么车,不管谁开车,都特别放心;
开车的人,但凡司机与自己脾气秉性不对付,就会感觉横竖都不踏实。
除此之外,开车和不开车的人对车的态度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没开车的时候,坐在车上什么也不用管,偶尔会在倒车的时候帮忙看看,或者给司机报告一下外缘路况;
开了车,尤其是自己的车,那必须得小心翼翼。底板稍微磕一下,心里能难受好半天。
开车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司机们的脾气都那么大。直到自己上路才发现,“路怒症”真不是空穴来风。等红灯的时候起步稍微慢了那么0.001秒,后边跟着的车便会用无情的喇叭声向你发出道德的审判。当你专心致志地跟车的时候,总是会有一辆车成功加塞到你的前面……
开车之前,好比佛祖如来;开车之后,简直斗战胜佛……
不开车时,衡量地理位置的维度是:几路公交车,几号地铁;
开车以后,衡量地理位置的维度是:XX高速,XX出口,XX东边。
不开车时,对于出游大多没什么好感,周末两天也就是在家门口各种公园里转悠,但凡稍微远点的地方,光看各种换乘表就已经将念头打消个一多半,边玩还得边想着末班车;
开车以后,对于出游有了极大热情。以前想想就头疼的地方,现在一踩油门就能到。稍微玩得晚一些也无所谓,大不了就睡车里。
总结一下,开车和不开车的人,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汽车使用的认知;2、对生活半径的认知。
对汽车使用的认知
开车之前,唯我独尊。
开车之后,会慢慢在实践里学到很多知识,这些你可能以前略有了解,但是只有开过车之后才更加深有体会。比如,后排带有乘客,该如何停车?
开车之前可能认为停车就是单纯的把车停在一个地方。
开车以后,会发现停车并不简单。这地方能不能停车?有没有摄像头?周围来往的车多不多?乘客方不方便下车?乘客下车会不会有危险?有没有可能撞到别人……
开车后对汽车的盲区深有体会,而路人真的很少会考虑开车人的感受。也正因如此,开车人才更加明白车辆盲区的危险。
对生活半径的认知
关于这点,其实前面已经叙述很多,简单点来说,就是开车将出行这件事情变得更加个人,更加自由。
作为汽车生产者,开车与不开车人的思维差别对我们来说同样值得深思
实际上,我们发现,开车人与不开车人之间的很多矛盾点,正是汽车人性化设计的工作重心。如果开发者不能深入地洞察到用户的“尴尬”点,产品就不可能做到人性化。所谓的人性化设计,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对产品进行优化,让产品更易于使用。这就需要工程师在开发之初就对产品有着十分清晰的功能定义(因为只有深知功能特点,才能明确了解使用环境,从而实现人性化设计)。
比如当我们把车停在一个拥挤的停车场里的时候,如果和旁边的车隔得太近,就不能完全开启后车门。而这个情景,就是开车人懂得,不开车人未必了解的一个例子。
通常遇到这种状况,老司机们都会选择让乘客先下车,再停车的操作,否则就比较尴尬了。但是实际上,仅仅几厘米的产品改善就可能让这种尴尬缓解很多。
当然,我们这样设计并不是非得让您往犄角旮旯里停车,只是我们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车门工作核心(方便上下车),而这样的优化设计可以让用户在遇到如上情况万不得已时,上下车的过程更轻松,更舒适一些。
再比如,咱们车门开口位置的踏板。关于这点,也是大部分开车人懂,不开车人很难理解的例子。
虽然这里只是个不起眼的踏板,但其实与我们日常的使用也是息息相关。而且,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果有一台车可以提供这样的设计,简直是件不能再幸福的事情。
我们的工程人员发现,这个脚踏板对于用户而言,其实具有多重意义。比如在车顶固定物品或者刷车铲雪时,我们都要踩在这个位置上。既然用户存在这方面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将后车门开口部位的踏板加宽,同时将形状变得更平坦(加入防滑花纹),这样不仅是上下车时方便,在车顶固定物品、洗车、铲雪等场景下,也都能让用户更舒适一些。
再比如,驾驶员的视野问题。视野一直都是我们车辆设计的重点环节,它与我们日常行车安全息息相关。汽车的安全性能并不局限于结构强度,交通事故也并不局限于车与车的碰撞。作为交通环境中的参与者,视野是安全性能的最大前提。
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我们还无法100%消除视野盲区,但哪怕能多露出一点,就安全了不止一点。很多斯巴鲁车主换其它车开的时候总会不习惯,那是因为我们的设计视野范围相对更开阔一些。
很多时候,车中之人未必能知道造车者花在车上面的心思,只有真正懂车、去与车交流的人才能知道,这些细节之处的重要性。
前面也说过,开车的人与不开车的人在生活半径上存在很大不同。就像之前小编提到过的“一种车,一种生活”。开车本身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工业产品,每台车都有每台车的玩法,每位车主也有每位车主的性格。而在不开车的人看来,天下所有汽车都是一个样子的。这也是开车的人与不开车的人在思维上的一个区别。
举个例子,小编就非常喜欢傲虎的设计,但没开过它,如果是对自驾游完全不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也不会对它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辆就该四处去野去浪的车型,傲虎真的是非常非常均衡(至少小编是这么认为)。
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在路上会经历到的所有可能,它都能很好应对。开什么车,干什么事。傲虎算不上加速快的,也算不上越野横的,但在自驾出行这件事上,傲虎绝对是超级适合的。
它可以拥有轿车的行驶品质。
又能拥有优秀的通过性能。
还有比肩SUV车型的离地间隙。
也有十分充足的车内空间。
除此之外,傲虎还具有很多很细小的人性化设计点。比如这个后备箱盖,打开以后,刚好可以挡雨。后备箱的门把手上也进行过承重设计,可以直接用于悬挂一般的食物或者照明设备。
类似这样的细节小设计其实在斯巴鲁每一款产品上都包含很多。人性化设计,是需要建立在产品用途和用户偏好基础上的。
题外话:
上面傲虎的图片都拍自张家口茶山村附近,小编也曾驾驶过多款非斯巴鲁车辆去过那里。
一次是驾驶某休旅车型前往,结果无情的被各种托底;
一次是驾驶某品牌SUV前往,结果几经颠簸后返程路上,内饰板开始各种异响;
再一次是驾驶某品牌适时四驱SUV前往,结果还没来得及脱困,中差便开始高温保护,最终感谢好心大哥……
如此来看,斯巴鲁傲虎就显得特别全面。
跟休旅车比,傲虎离地间隙很高;
跟SUV比,傲虎更像休旅;
跟很多城市SUV比,傲虎又是全时四驱;
跟很多硬派四驱比,傲虎操控又比它们好……
回到问题。开车人与不开车人的思维有什么区别?区别可大着嘞。他们对于汽车知识、交通规则这些东西的认知程度都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次副驾的絮絮叨叨,都有可能对主驾的朋友造成几万点暴击,而这几万点的暴击将直接影响到他/她的情绪波动,从而间接为车辆行驶安全性能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最终影响到行车安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乘车太絮叨,司机两行泪……
一部真正为驾乘者所喜爱的汽车,靠的不是功能的堆积,而是性能与实用性的不断优化,即一种“安心与愉悦”的驾乘体验。开车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一辆汽车并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而是给予生活更多的可能,当然,它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一群人的思维。(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乌鲁木齐01)
开车前,交通信号只认识一个红绿灯。多简单啊,绿灯的时候就走呗。
开车之后,只要是一个不认识的地儿,那都是战战兢兢的。时刻要提醒自己提前变道,时刻都要竖着耳朵听导航,一旦走岔了路就无比抓狂,走在高速上,那得时时刻刻把眼珠子擦亮;有时候看着那些马路上横冲直撞的朋友,再想想当年的自己,不禁感慨“生命诚可贵”啊。
没开车的时候,总会抱怨为什么不能把车停这里,不能把车停那里;
开车以后才知道,有些地方是因为违法,不能停;有些地方是想停,但技术不过硬、经验不丰富的司机朋友们不敢停。
不开车的人,那些交通常识都是学校教育和言传身教得来的,毕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没有司机清楚也正常;
开车的人,虽然当初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过,但很多东西还是在长期实战里慢慢磨练出来的。
不开车的人,不管坐什么车,不管谁开车,都特别放心;
开车的人,但凡司机与自己脾气秉性不对付,就会感觉横竖都不踏实。
除此之外,开车和不开车的人对车的态度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没开车的时候,坐在车上什么也不用管,偶尔会在倒车的时候帮忙看看,或者给司机报告一下外缘路况;
开了车,尤其是自己的车,那必须得小心翼翼。底板稍微磕一下,心里能难受好半天。
开车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司机们的脾气都那么大。直到自己上路才发现,“路怒症”真不是空穴来风。等红灯的时候起步稍微慢了那么0.001秒,后边跟着的车便会用无情的喇叭声向你发出道德的审判。当你专心致志地跟车的时候,总是会有一辆车成功加塞到你的前面……
开车之前,好比佛祖如来;开车之后,简直斗战胜佛……
不开车时,衡量地理位置的维度是:几路公交车,几号地铁;
开车以后,衡量地理位置的维度是:XX高速,XX出口,XX东边。
不开车时,对于出游大多没什么好感,周末两天也就是在家门口各种公园里转悠,但凡稍微远点的地方,光看各种换乘表就已经将念头打消个一多半,边玩还得边想着末班车;
开车以后,对于出游有了极大热情。以前想想就头疼的地方,现在一踩油门就能到。稍微玩得晚一些也无所谓,大不了就睡车里。
总结一下,开车和不开车的人,思维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汽车使用的认知;2、对生活半径的认知。
对汽车使用的认知
开车之前,唯我独尊。
开车之后,会慢慢在实践里学到很多知识,这些你可能以前略有了解,但是只有开过车之后才更加深有体会。比如,后排带有乘客,该如何停车?
开车之前可能认为停车就是单纯的把车停在一个地方。
开车以后,会发现停车并不简单。这地方能不能停车?有没有摄像头?周围来往的车多不多?乘客方不方便下车?乘客下车会不会有危险?有没有可能撞到别人……
开车后对汽车的盲区深有体会,而路人真的很少会考虑开车人的感受。也正因如此,开车人才更加明白车辆盲区的危险。
对生活半径的认知
关于这点,其实前面已经叙述很多,简单点来说,就是开车将出行这件事情变得更加个人,更加自由。
作为汽车生产者,开车与不开车人的思维差别对我们来说同样值得深思
实际上,我们发现,开车人与不开车人之间的很多矛盾点,正是汽车人性化设计的工作重心。如果开发者不能深入地洞察到用户的“尴尬”点,产品就不可能做到人性化。所谓的人性化设计,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对产品进行优化,让产品更易于使用。这就需要工程师在开发之初就对产品有着十分清晰的功能定义(因为只有深知功能特点,才能明确了解使用环境,从而实现人性化设计)。
比如当我们把车停在一个拥挤的停车场里的时候,如果和旁边的车隔得太近,就不能完全开启后车门。而这个情景,就是开车人懂得,不开车人未必了解的一个例子。
通常遇到这种状况,老司机们都会选择让乘客先下车,再停车的操作,否则就比较尴尬了。但是实际上,仅仅几厘米的产品改善就可能让这种尴尬缓解很多。
当然,我们这样设计并不是非得让您往犄角旮旯里停车,只是我们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车门工作核心(方便上下车),而这样的优化设计可以让用户在遇到如上情况万不得已时,上下车的过程更轻松,更舒适一些。
再比如,咱们车门开口位置的踏板。关于这点,也是大部分开车人懂,不开车人很难理解的例子。
虽然这里只是个不起眼的踏板,但其实与我们日常的使用也是息息相关。而且,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如果有一台车可以提供这样的设计,简直是件不能再幸福的事情。
我们的工程人员发现,这个脚踏板对于用户而言,其实具有多重意义。比如在车顶固定物品或者刷车铲雪时,我们都要踩在这个位置上。既然用户存在这方面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将后车门开口部位的踏板加宽,同时将形状变得更平坦(加入防滑花纹),这样不仅是上下车时方便,在车顶固定物品、洗车、铲雪等场景下,也都能让用户更舒适一些。
再比如,驾驶员的视野问题。视野一直都是我们车辆设计的重点环节,它与我们日常行车安全息息相关。汽车的安全性能并不局限于结构强度,交通事故也并不局限于车与车的碰撞。作为交通环境中的参与者,视野是安全性能的最大前提。
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我们还无法100%消除视野盲区,但哪怕能多露出一点,就安全了不止一点。很多斯巴鲁车主换其它车开的时候总会不习惯,那是因为我们的设计视野范围相对更开阔一些。
很多时候,车中之人未必能知道造车者花在车上面的心思,只有真正懂车、去与车交流的人才能知道,这些细节之处的重要性。
前面也说过,开车的人与不开车的人在生活半径上存在很大不同。就像之前小编提到过的“一种车,一种生活”。开车本身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其实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工业产品,每台车都有每台车的玩法,每位车主也有每位车主的性格。而在不开车的人看来,天下所有汽车都是一个样子的。这也是开车的人与不开车的人在思维上的一个区别。
举个例子,小编就非常喜欢傲虎的设计,但没开过它,如果是对自驾游完全不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也不会对它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辆就该四处去野去浪的车型,傲虎真的是非常非常均衡(至少小编是这么认为)。
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在路上会经历到的所有可能,它都能很好应对。开什么车,干什么事。傲虎算不上加速快的,也算不上越野横的,但在自驾出行这件事上,傲虎绝对是超级适合的。
它可以拥有轿车的行驶品质。
又能拥有优秀的通过性能。
还有比肩SUV车型的离地间隙。
也有十分充足的车内空间。
除此之外,傲虎还具有很多很细小的人性化设计点。比如这个后备箱盖,打开以后,刚好可以挡雨。后备箱的门把手上也进行过承重设计,可以直接用于悬挂一般的食物或者照明设备。
类似这样的细节小设计其实在斯巴鲁每一款产品上都包含很多。人性化设计,是需要建立在产品用途和用户偏好基础上的。
题外话:
上面傲虎的图片都拍自张家口茶山村附近,小编也曾驾驶过多款非斯巴鲁车辆去过那里。
一次是驾驶某休旅车型前往,结果无情的被各种托底;
一次是驾驶某品牌SUV前往,结果几经颠簸后返程路上,内饰板开始各种异响;
再一次是驾驶某品牌适时四驱SUV前往,结果还没来得及脱困,中差便开始高温保护,最终感谢好心大哥……
如此来看,斯巴鲁傲虎就显得特别全面。
跟休旅车比,傲虎离地间隙很高;
跟SUV比,傲虎更像休旅;
跟很多城市SUV比,傲虎又是全时四驱;
跟很多硬派四驱比,傲虎操控又比它们好……
回到问题。开车人与不开车人的思维有什么区别?区别可大着嘞。他们对于汽车知识、交通规则这些东西的认知程度都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次副驾的絮絮叨叨,都有可能对主驾的朋友造成几万点暴击,而这几万点的暴击将直接影响到他/她的情绪波动,从而间接为车辆行驶安全性能带来极大的潜在风险,最终影响到行车安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乘车太絮叨,司机两行泪……
一部真正为驾乘者所喜爱的汽车,靠的不是功能的堆积,而是性能与实用性的不断优化,即一种“安心与愉悦”的驾乘体验。开车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一辆汽车并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而是给予生活更多的可能,当然,它也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一群人的思维。(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乌鲁木齐01)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