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安全这些年工程师们可是操碎了心
2017年09月20日 00:17
(共计1页)
  【太平洋汽车网 用车频道】从诞生之日算起,汽车就在不断迭代进化,目的是使得安全系数提高,尽可能的保护驾驶座及乘客;在这期间,工程师们为了使得安全配置更高效、更智能,真可谓是操碎了心,本文将以主动安全为主,简单梳理一下进化史,相信看完本文,你就会知道安全配置的终极形态究竟是怎样的。


第一个安全配置应该是是车灯


  第一辆奔驰诞生之时,除了基本的机械结构之外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驾驶者发现照明条件不好的路况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安全配置是车灯,有意思的是车灯最早是诞生在电动车上的,


  你能想象一边开车还要一边拿手电筒照明的情况吗,事实上19世纪的道路条件是难以满足夜间驾驶的,车灯诞生之后,初期是没有分远近光和调节功能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就是,晃眼睛。直到诞生远近光调节装置之前,就算你不愿意,你也必须当一名"远光狗"。

  解决了光线不足的问题,那么问题又来了,下雨了还是看不清,这当然对安全很不利,


  自博世发明电动雨刮器之后,这个在如今根本不会在意的“安全配置”得到全范围的普及。

  虽然雨刮也有了,但是这时人们发现普通玻璃根本不安全,如果碎了就会对人生安全产生威胁,亨利·福特本人就因此受伤过一次,所以这哥们就发明了夹层安全玻璃。


  就算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故,中间胶装膜也可以在受损严重的情况下保证玻璃不会脱落,从而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同理有些车使用的是钢化玻璃,钢化玻璃在击穿后会“炸裂”成小颗粒,也可以避免割伤。


先是被动防御


  早期的车型由于自身机械机构、路况等因素,本身也不会发生非常严重的事故,但是随着汽车性能的提升,高达几十、上百英里的时速下,安全配置向更为全面、更电子化、更具有预防性进化。


  然而事实上压缩空气方式并不可靠,并不能保证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工作,至于预充气气囊的普及则走过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路,因为何时爆开、充气速度等问题就算是今天,也不敢保证能做到100%的可靠性。


  1959年奔驰S级率先使用碰撞吸能结构,基本奠定了今天车身由高强度结构以及溃缩结构结合的布局方式,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刻,由保险杠、防撞梁吸能盒、机舱等连续溃缩吸能,将刚性传递到车内的能量降调到最小限度。

  巧的是,同年沃尔沃发明三点式安全带,个人感觉这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安全配置,这个简单的锁止结构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首款配备三点式安全带的汽车,沃尔沃PV544.


再是主动预防


  虽然都知道ABS生的早,不过要说汽车上的ABS普及,要归功于博世公司(又是博世)与奔驰公司(又是奔驰)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轮带有数字式控制器的ABS系统,并批量装于奔驰轿车上。由于ECU同样越来越智能,ABS系统开始奠定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基础。


  ABS的普及对汽车驾驶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后逐渐推出的ESP、DSC、VSA等电子稳定系统都是在AB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是锦上添花也不过分了。

  同理,牵引力控制系统也就好理解了,通过差不多的手段应对轮速差过大的情况。

  还有不得不说的ESP(或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得益于媒体们的大肆宣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配置的重要性。


  对于这些配置已经有诸多国家进行条款限制强制出厂安装,国内的话就差点意思,仍有很多销量不错的车型高低配置区别对待,节省成本,还望消费者们擦亮眼睛。

  至此,安全配置已经不满足于辅助和补救,向着主动识别、提前预防的道路迈进,奔驰90年带来的刹车辅助系统就可以看做是安全配置自我超越的第一人。



  现在看来,各家的安全系统都大同小异,或多或少都囊括了自适应巡航、盲点监测、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等诸多配置,例如这几家,虽然没加系统名称不同,不过内容大同小异。


终极目标:无人驾驶(自动驾驶)


  我认为安全配置的终极形态就是无人驾驶,线路、预判、事故,统统不存在的。



  目前,无人驾驶犹如百家争鸣一般,不仅各大互联网公司在着手发力,传统车企也不堪落后,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感。也使得这项技术日趋成熟、稳定,我相信用不了多久,真正意义上T5阶段完全托管的无人驾驶汽车就能够问世,届时从诸多特定场合开始替代有人驾驶汽车,无论是效率还是安全性,都会有长足的进步,这安全配置的究极进化体是什么样子,着实让人期待。

(图/文:太平洋汽车网 宗泽)

文章分享到: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相关文章